视徒如己, 反己以教, 则得教之情矣。 所加于人, 必可行于己, 若此则师徒同体。
看待徒弟像对自己一样, 设身处地施加教育, 就能获得教育的真情。要求别人做到的,一定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像这......
读书固不可不思索, 然思索太苦而无节, 则心反为之动, 而神气不清, 如井泉然, 淆之频数则必浊。 凡读书
读书固然不可不思索, 但思索疲劳过度而没有节制, 那么思想反而动摇不定, 精神也糊涂不清, 如同井水泉水一样......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 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只是懂得道理各有先后, 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如此......
读书不寻思, 如迅风飞鸟之过前, 响绝影灭, 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 要作何用。惟精心寻思, 休贴向身心
读书不思索, 如同急风飞鸟从眼前过去, 声绝影灭, 自然不知圣人贤士所讲的是什么事, 用意何在? 只有精心思考......
凡读书须虚心定气, 缓声以诵之, 则可以密察其意。 若心杂气粗, 急声以诵, 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 又岂
凡是读书应当平心静气, 慢慢朗读, 才可以精细体察书中的旨意。 如果心绪杂乱, 声气粗壮, 急声诵读, 那真如......
苟亟(qi气)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 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
如果能经常来, 以发扬光大这些主张。 你不因我的帮助而有所收获, 我却因为你的帮助而有所得, 又何必用老师......
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
读书记住一句话, 就要探寻出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务必要认识清楚来龙去脉, 才会有收益。......
盖学者君子之本务, 而教者圣人之余事。 故学则求之, 教则应之, 有余则应, 不足则求。 盖有有余而求之者
学习, 是君子的本业, 而教育, 是圣人的闲事。 所以学习就要求教老师, 教育就要回答学生; 有余力就要回答, ......
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腾名而饵利,不亦惑乎?
古时候做老师的, 凭诚心施教, 学生也诚心学习。 今天作为老师学生这种关系的,互相欺骗罢了。只希望扬名,贪......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想要了解古往今来的事物道理, 必须遍读古人著述的书籍。......
师道坏则无贤弟子,无贤弟子则后来师道愈坏。
为师之道败坏了,就没有贤明的学生;没有了贤明的学生,那么后来的为师之道会更坏。......
读书贵精熟, 不贵贪多。
读书崇尚精细纯熟, 不崇尚贪图数量多。......
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
人们的毛病, 在于凡事总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不能教者: 志气不和, 取舍数变, 固无恒心, 若晏阴喜怒无处: 言谈日易, 以恣自行; 失之在己, 不肯自非
不能当教师的是这样的人:心志不和谐,或取或舍屡次变化,本来就没有恒心, 高兴发怒就像天气阴晴一样不正常; ......
治点子弟文章, 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修改学生的文章,来博取声名和身份地位,这是大坏事啊!一是不能经常继续下去, 最后总是要暴露其中的真情;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