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2024-01-14 可可诗词网-岑参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秋,岑参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等五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各有题咏。今薛诗失传,岑、杜、高、储诸作均存。关中,即今陕西中部地区。五陵,长陵(汉高祖墓)、安陵(汉惠帝墓)、阳陵(汉景帝墓)、茂陵(汉武帝墓)、平陵(汉昭帝墓),合称五陵,皆在今陕西咸阳市北原。这首和诗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慈恩寺塔拔地凌空的雄姿和登临所见奇清壮丽的景象,并寄寓了一种历史盛衰之感和旷达超然之思。清人仇兆鳌盛赞岑参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 (《杜少陵集详注》卷2 )。

        岑参一生强烈追求个人功名,前后两次出塞,都是要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但首次出塞,并不得意于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加上边地荒凉,生活艰苦,使他感到塞外也和长安一样“寂寞”。于是,他于天宝十年冬(751)返回长安,僻居终南,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十一年 (752)秋,岑参和高适、杜甫、薛据、储光羲一起去登慈恩寺塔。五人先后都有纪游之作。其中除薛据一首已佚外,岑、杜二人所作最为杰出。岑参此诗笔力奇恣,“语奇体峻”(见《河岳英灵集》)。尤其“秋色从西来”四句,意境阔大,刻画工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最后四句由佛塔而归结到“净理可悟”,反映了消极出世的思想,且游离于诗境整体之外,难免落套。比之杜甫忧念时局,融情入景,浑涵汪茫,寄慨遥深,自是稍逊一筹。但此诗变化奇幻的笔法,已经预告了岑参后来边塞诗幻想丰富、光怪陆离特色的消息。贺贻孙“如风雨驰骤,鬼神出没,满眼空幻,满耳飘忽,突然而来,倏然而去”之评,最为得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 《 yǔ ɡāo shì xuē jù tónɡ dēnɡ cí ēn sì fú tú 》 
    《 与 高  适  薛  据 同   登   慈 恩 寺 浮 图 》 
    .[ tánɡ ]. cén cān 
    .[ 唐   ]. 岑  参  
    tǎ shì rú yǒnɡ chū , ɡū ɡāo sǒnɡ tiān ɡōnɡ 。  
    塔 势  如 涌   出  , 孤 高  耸   天   宫   。  
    dēnɡ lín chū shì jiè , dènɡ dào pán xū kōnɡ 。  
    登   临  出  世  界  , 磴   道  盘  虚 空   。  
    tū wū yā shén zhōu , zhēnɡ rónɡ rú ɡuǐ ɡōnɡ 。  
    突 兀 压 神   州   , 峥    嵘   如 鬼  工   。  
    sì jiǎo ài bái rì , qī cénɡ mó cānɡ qiónɡ 。  
    四 角   碍 白  日 , 七 层   摩 苍   穹    。  
    xià kuī zhǐ ɡāo niǎo , fǔ tīnɡ wén jīnɡ fēnɡ 。  
    下  窥  指  高  鸟   , 俯 听   闻  惊   风   。  
    lián shān ruò bō tāo , bēn còu sì cháo dōnɡ 。  
    连   山   若  波 涛  , 奔  凑  似 朝   东   。  
    qīnɡ huái jiá chí dào , ɡōnɡ ɡuǎn hé línɡ lónɡ 。  
    青   槐   夹  驰  道  , 宫   馆   何 玲   珑   。  
    qiū sè cónɡ xī lái , cānɡ rán mǎn ɡuān zhōnɡ 。  
    秋  色 从   西 来  , 苍   然  满  关   中    。  
    wǔ línɡ běi yuán shànɡ , wàn ɡǔ qīnɡ ménɡ ménɡ 。  
    五 陵   北  原   上    , 万  古 青   濛   濛   。  
    jìnɡ lǐ le kě wù , shènɡ yīn sù suǒ zōnɡ 。  
    净   理 了 可 悟 , 胜    因  夙 所  宗   。  
    shì jiānɡ ɡuà ɡuān qù , jiào dào zī wú qiónɡ 。 
    誓  将    挂  冠   去 , 觉   道  资 无 穷    。 
     
  •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大雁塔好象从地面突然涌出,高高地矗立直插入九霄云空。
    登高临眺仿佛站立在尘世之上,塔梯纡曲盘旋于虚空之中。
    耸然而出雄视着神州大地,峥嵘峻险非人力营建之工。
    四周的曲檐阻碍了太阳的运行,七层的顶楼摩擦着苍天的穹窿。
    略略向下窥看只见高飞的鸟在眼底盘旋。
    俯着身子倾听传来疾驰的风惊心动魄的吼声。
    群山起伏象汹涌的波涛,仿佛去朝拜大海滚滚而东。
    苍青的松树分立于御辇驰行的大道两旁,慈恩寺的殿堂观宇多么精巧玲珑!
    萧瑟的秋风从西吹来,苍茫茫的秋色弥漫了整个关中。
    北边平原的五陵一带,千秋万代依然青烟缭绕云雾蒙蒙。
    此情此景令人彻悟了佛理,美妙的善道是我历来所尊崇。
    今后我决心挂冠隐去,以佛道为凭藉超然生死极乐无穷。
     
  • ①此句指塔从平地突起。《妙法莲华经· 宝塔品》:“尔时佛前有七宝塔,……从地涌出。”此处用其语。耸天宫:形容塔之高。
     
    ②出世界:超出人世境界。磴道:塔的石级。
     
    ③突兀:高耸突出貌。神州:中国。峥嵘:高峻貌。鬼工:鬼斧神工,谓如此精巧的制作技能,似非人工所能建成。
    ④“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二句写仰观,意谓塔的四周高得挡住太阳。七层塔楼可摩擦青天。
     
    ⑤“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二句写俯视,高飞的鸟本应仰视,此处却称“下窥”,反衬塔之高。
     
    ⑥“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二句写远眺,意谓连绵的山峰如滚滚东流的波涛。奔凑(cou):从各方奔来聚合。
     
    ⑦“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二句写近看。驰道:供帝王行驶马车的道路。宫观:宫阙,宫殿。玲珑:灵巧。
     
    ⑧“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二句写时令。苍然:萧瑟。关中,犹关内,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地区。
     
    ⑨“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写地势。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北。蒙蒙:青翠貌。
     
    ⑩净理:佛理。了:了然,明白。胜因:佛家语,善缘。夙:向来,平素。宗:崇尚。
     
    (11)挂冠:辞官。觉道:佛道,梵文“佛”的意思是“觉者”。资:运用。
  •  
    【集评】 清·施补华:“岑嘉州(岑参终嘉州刺史)五言古源出鲍照,而魄力已大。至《慈恩塔》诗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清蒙蒙’,雄劲之概,直与少陵 (杜甫) 匹敌矣!”(《岘佣说诗》)
     
    清·毛先舒: “岑棘阳 (岑参棘阳人) 《慈恩浮图》诗,便 ‘东’、‘冬’ 通用。‘四角’ 二语,拙不入古,酷为钝语。至 (诗句同上,略),词意奇工,陈、隋以上人不为,亦复不办,此处乃见李唐古诗真色。” ( 《诗辩坻》卷三)
     
    清·沈德潜:“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 ( 《唐诗别裁集》卷一)
     
    清·贺贻孙: “诗家化境,如风雨驰骤,鬼神出没,满眼空幻,满耳飘忽,突然而来,倏然而去。…… 《登慈恩寺塔》诗中间云 (同上) 不惟作者至此,奇气一往,即讽者亦把捉不住。” ( 《诗筏》)
     
    清·翁方纲:“古人唱和,自生感激。若……慈恩寺塔之咏,并见雄宕,率由兴象互相感发。” (《石洲诗话》卷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天宝十年 (751),岑参第一次出塞回到长安,此诗即留在长安期间同诗人杜甫、高适、薛据、储光羲同游慈恩寺塔而作的写景名诗。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状塔之外势,从地下 “涌出” 到 “高耸” 入天,动感强烈,非常具有可视效果,就像现代摄影大师的作品,首先从远景上给人以震慑之感。三四句写登塔石级的陡峭艰险,“出世界”、“盘虚空”对登塔石级的超出凡尘之势,作了文学上的大胆夸张。一个“盘”字又很形象地说出了登塔石级的九曲回肠的险峻。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气势浑雄。“压神州” 句把一个塔的力量和整个神州大地的力量加以对比,很有创意。“碍白日”、“摩苍穹” 也是神气想象的结晶,大可以挡住太阳,高可以直上苍天,对塔的礼赞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九、十句写登塔俯看,用 “高鸟”、“惊风”写来,极言塔之险峻。试想,登塔之后,连飞得很高的鸟儿也在人的脚下,天空的风云变换也只有俯身才能够看见。塔之高耸,大概只有传说中的巴比伦“通天塔” 才可以媲美了。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长安全景,一览无余。“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地上看来高大巍峨的宫殿和会馆这个时候都成了积木一样,娇小玲珑,这是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塔的高峻。“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又为后面的归隐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最后四句点明主旨,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 而去,辞官学佛,其实是暗寓对国事无可奈何的情怀。
     
          杜甫讲: “岑参兄弟皆好奇。”这首咏塔诗就充分展示了岑参诗歌好奇的一面。这种奇瑰的诗风和佛塔的神秘莫测非常和谐,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内在情感和外在表征和谐统一的诗歌境界。诗在描摹慈恩寺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奇绝,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为之击节赞叹。
     
  •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前十句写塔之高。首联总写塔的突兀和高耸。接下来从感觉上来了处于塔上如天外虚空的感觉,同时为后文的悟佛理埋下了伏笔。五六句是从鬼斧神工的建筑上来写塔高。七八句夸塔高“碍白日”、“摩苍穹”,最后从塔上俯视飞鸟惊风来表现塔的高。在这部分,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极力描写了塔之高,喻示高境方有至理。
     
         中间八句写站在塔上所见景色,从侧面突出塔高。东面山岭连绵的波涛;玲珑小巧的青槐、宫观;关中苍茫秋色;北原青蒙蒙汉陵。所有这些都是极目远眺尽收眼底之景。东西南北,视野广阔辽远,从所见景物之远来渲染塔高。这几句景物描写也创造了孤高、清雅的境界。
     
         第三部分为最后两句,道出诗人的想法。身临高塔面对苍茫开阔的景色,处于清雅脱俗的境界里,诗人自然领悟佛理,甚至想辞官归佛。
     
          这首诗运用大量的夸张、比喻等手段创造了高孤脱俗的境地,又用苍茫的景色蕴寄了超脱世俗的境界,最后了悟佛理。结构分明,描摹景物极见笔力。
     
  •  
         唐人作诗,素有互相竞赛之风。吴师道称: “岑嘉州(参)与子美(杜甫) 游,长于五言,皆唐诗巨擘也。”巨擘之间赛起诗来,气象当更可观。谢榛《四溟诗话》就评判过一次岑、杜之间的寄、答之作,以为“岑诗警健,杜作殊不惬意,譬如善弈者,偶尔轻敌,输此一着”,可见是杜甫“输”了。凑巧得很,天宝十一载(852),岑参、高适、杜甫、薛据诸人,同登长安曲江之北的“慈恩寺塔” (即“大雁塔”),先后以同题作诗,显然亦有竞赛之意。后世鉴赏家评杜诗为众作之“压卷” (见《唐诗鉴赏辞典》428页),可见这回是杜甫“赢”了。不过,子美赢得也实在不易,因为岑参素以“词丽格雄”著称,这首《登慈恩寺浮图(塔)》诗,也自有难以凌轶之处。
     
         先看起句: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此叙诗人身在塔底,猛见七层之塔直耸云霄的瞬间印象,不仅发语突兀,而且著一“涌”字,顿有一种强烈的“生成”感:那塔仿佛才从地下冲涌而起,就扶摇直上,刹那间便穿透云空;其“孤高”自得之态,竟把缥缈森严的“天宫”,也逼得退避三舍。笔端带有何等气势!至于杜甫,作诗既在其后,又有与岑参一比高下之心,开篇自亦吐语惊人、毫不相让:“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以“跨”字状貌高塔横出青穹的雄影,又烘托以烈烈不息的天半之“风”,气势虽不若岑参,境界则更见阔远,可谓旗鼓相当。
     
     
         接着四句叙登塔。由于诗人巧妙地把塔外世界作为登高的参照物,那愈升愈高的景象,便带有了奇幻飘渺的错觉。随着逐层的升登,诗人仿佛一步步踏“出”了人间的大千“世界”。仰看头上的“蹬道”,因为有塔外碧天白云的衬托,便似乎不是架设在塔身之内,而是无所凭借地盘升于“虚空”之上!到了楼近塔顶的高处,感觉就更奇幻了: 那峥嵘高峻的宝塔,仿佛不是从地上耸起,倒是靠了鬼斧神工之力,从悬浮的万里云空,突然压向了神州大地——“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两句,正是从诗人登高俯、仰的错觉中,表现慈恩寺塔的峻高,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造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境。比较起来,杜甫之叙登塔,就略显逊色了: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方始登高,便生“百忧”,自是忧国忧民的“诗圣”襟怀。但就对升登之境的描摹看,杜诗毕竟太跳脱了些,反不如岑作之奇妙真切。
     
         待到登临慈恩寺塔顶,境界更觉高妙: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以夸张之语,写高踞天半之感觉,笔力有多雄劲! 而诗人俯窥高鸟、竦听惊风的欣喜自得之情,亦隐隐溢于辞表。但因为此诗开篇已有“孤高耸天宫”的夸张描摹,此处仍以夸张叙其峻高,境界未免重出。比起杜甫的“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读者自能辨出,还是杜甫思致缤纷、境界清阔,而且“景虚而有味。”
     
         不过,岑参毕竟是大手笔: 当其描述身居塔顶俯览四方之景时,眼底的山原、陵苑便全都生气流动、奔凑笔端了。“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以“波涛”比拟东望中的连绵群山,又以“奔走”状其起伏欲动之态,那静立的山峦,便带有了呼啸澎湃之势,滚滚而东。这化静为动的写法,与后世辛弃疾以“万马回旋”之喻,描摹“众山欲东”景象,正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后回首南望,只见四达的“驰道”,从金壁辉煌的宫观楼阙中奔出,带着苍翠的槐树影,伸向远天;那宫观楼阁,原本都巍峨入云,而今从七层塔顶俯瞰,竟渺然而小,显得何其“玲珑”可爱!最令人叹赏的,还是“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二句。“秋色”本无运动之态,但在诗人笔下,却如衔枚奔行中的庞大骑队,前后人、马,一色青碧,刚从天边涌出,转眼间已拥拥攒攒,布满了千里“关中”——把苍茫无际的“秋色”,表现得如此富于声势,这在后世,恐怕也唯有欧阳修描摹“秋声”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之句,方可与之媲美!最后写高塔之北望:“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在辽远的山原上,隐隐可见汉代的“五陵” (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那里长眠的,便是曾经以雄伟壮大的气象,崛起于中原大地的汉帝国的五位帝王(高祖、惠帝、景帝、武帝和昭帝)。然而沧海桑田,他们当年灿烂煊赫的文治武功,而今安在?只有青濛濛的云烟,还笼罩着这些孤清的墓陵,“万古”不散。这两句描摹眼前之景,而融之以“万古”青烟,抒写了诗人俯览中悠悠而生的多少历史盛衰之感。
     
          正是顺着这一思绪,诗之结尾忽然化出了顿然悟道式的旷达之语:“净理(即佛理)了可悟,胜因(即“善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站在宝塔顶上,悟觉到世界之长久和人生之有限,则身外的功业、名利、荣华、享乐,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倒不如挂冠弃官、超然世外,以领略佛家的无穷之“道”,不更有兴味些?从登高俯临的清奇之境,引发“了悟”佛理的旷达之思,这就是岑参《登慈恩寺浮图》所抒写的情志。杜甫则不同: 他在后半篇虽也描述了“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的俯览之景,却又隐隐与时局的混乱、山河的破裂交织在一起,表达了“登兹翻百忧”的志士之慨。所以,结尾又以“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的比兴,寄寓了那深切的忧国之思。读来令人百感交集、惋叹不已。明人王世贞称“岑(参)才丽而情不足” (《艺苑巵言》)。比较一下岑、杜这两首同题之作,人们正可感受到:岑参旷达,杜甫执着; 岑诗以境界之清奇雄丽见长,杜诗则以诗韵之蕴藉深沉为优。从诗以言志的传统眼光看,岑诗之“情不足”,恰为杜诗之韵深长所压倒。判杜诗为“压卷”,良有以也。倘若从对登高览景的审美观照看,则岑诗写景的奇恣清健,又非杜诗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