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2025-01-21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公元765年(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767年(大历二年)到了长江之滨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这首诗就是在该地(重阳节)登高时所写的。

         霜风渐紧、万木凋零的深秋时节,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一派渗透着诗人悲凉情绪的自然景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哀”与“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皆“哀”且“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极具动态性的两个意象群,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景中之情已表达得非常充溢,这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于是便有了第五六句的出现,这里具体地点出了常年飘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这是诗人实际情况的真实概括,因而就极有打动人的力量,而“万里”与“百年”两个词语更表现出诗人飘泊的空间之广与多病的时间之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悲”之“病”并非小小的一己之虞……末联之句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在这诗句中看到了诗人由“艰难苦恨”染白了的两鬓繁霜,也看到了因病而新停了的酒杯。本来诗人还可以借酒浇愁以销胸中块垒,如今因病连酒都停了,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沉重的结尾把读者的心也坠到了忧伤的深渊……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dēnɡ ɡāo 》 
    《 登   高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fēnɡ jí tiān ɡāo yuán xiào āi , zhǔ qīnɡ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 bú jìn chánɡ jiānɡ ɡún ɡǔn lái 。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ɡ zuò kè , bǎi nián duō bìnɡ dú dēnɡ tái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ɡ bìn , liáo dǎo xīn tínɡ zhuó jiǔ bēi 。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 
  •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在峭劲的秋风里,
    在寂寥的高空中,
    回荡着猿猴的悲啼。
    江水澄碧,流沙雪白,
    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
    无际无垠的旷野,
    风儿吹荡着发出萧萧声响的落叶,
    汹涌的长江水呵,
    波涛滚滚,奔流不息。
    我长期作客他乡,飘泊万里,
    时候偏又是萧瑟悲哀的季节;
    况且我是长年多病、年迈体衰,
    偏偏我又独自登上高台。
    时局是这样艰难,身世是如此潦倒,
    空添白发如霜。
    近日来,体魄更差,
    连一杯消愁解闷的浊酒也不再敢品尝。
     
  • 【注释1】
    1.猿啸(音xiao):谓巫峡多猿,鸣声极哀,当风急之时听猿啼,更觉声哀。渚(音zhu):水中小洲。
    2.落木:秋天树木落叶称“落木”。萧萧:形容风吹落叶的响声。
    3.悲秋:秋气萧森,令人生悲,谓因秋而引起悲伤的感情。百年:指人生有限的时间。犹言一生,终身。
    4.艰难:语意双关,既指自己,又指国家。当时吐蕃侵扰和州郡兵乱,都未止息。国忧家愁,故称“艰难”。繁霜鬓:形容白发之多,因艰难苦恨而不断增添如霜的白发。新停:此处谓近来停止。
     
     
    【注释2】
    ①渚:水中小洲。回:回旋。②萧萧:风吹落叶声。③万里:谓远离他乡。客:此指羁旅他乡之人。④百年,人生百年,自称百年,谓已过半百,人生过到尽头之意。杜甫此年58岁。⑤苦恨:极恨。繁:多。霜鬓:鬓发如霜,指头发变白。指因为时局艰难,头发变白。⑥潦倒:贫困不得意。新停浊酒杯:谓停止喝酒。在夔州,杜甫因病曾一度戒酒。
     

  •  
     
            唐代七言律诗。杜甫作。作于大历元年(767)的重阳节,诗人客居夔州而只身扶病登高时。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诗的前半描绘了重九登高所见深秋江上壮阔悲凉的景色,“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为千古名句;后半触景生情,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贫病交加,艰难苦恨的沉痛感慨。宋人罗大经曾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认为14字中包含8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全诗具有一种拔山扛鼎式的悲慨氛围,悲而不哀,全诗格调雄浑,气象苍劲。其格律的运用,则如明人胡应麟所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句句皆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又称赏此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许其“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5)。杨伦《杜诗镜铨》也赞赏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所写的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

            诗的前两联重在写景,而景中有情。首联用风急、天高、猿声悲哀与渚清、沙白、飞鸟低徊六种意象,绘出六幅暮秋画面,透出诗人凄恻、苍凉的情怀。颔联从大处着笔,进一步表现夔州暮秋的典型特色。承上“风急”,故落木萧萧,江流滚滚。“萧萧”状落叶之声,已写出秋声之肃杀,再着“无边”二字,更见落木飒飒、一望无垠的浩大声势;“滚滚”状江波之势,已写出长江之雄迈,再着“不尽”二字,更见长江源远流长、江涛滚滚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二句融情于景,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莫酬的阔大而悲壮的心怀。后两联笔势一转,重在写登高之感触,而情中有景。颈联运用层递手法,一句三层,把万里作客悲秋和百年病中独自登临的独特感受,抒写得深沉而激愤,意象组合非常细密,诚如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评:“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意繁语简,文浅旨深,显得凝重、老成、深沉。尾联分承颈联,“常作客”则“艰难”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因之白发日添,酒杯难举,寥寥十余字,竟有如许曲折层次,意境细密,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全诗意在笔先,神余象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从不一语道破,但每种意象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和愤悱,渗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诗人以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群和细密紧凑的组合方式,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大历二年(766)夔州,重阳节登高作。大致上前四主景,后四主情。
     
     
          首联两句各以三景连缀属对,上句曰“风急-天高-猿啸”,笔墨浓重,使人顿生秋气肃杀之感,故落笔在一个“哀”字,是猿声给人的感觉。下句曰“渚清-沙白-鸟飞”,着色转淡,只一“回”字便与“风急”呼应,有不胜风力之感。两句密集许多意象,写得秋声秋色俱足,而猿鸟惊秋,亦足兴起人的秋思。
     
     
           次联笔势突变,不再一句三景,而作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音情上“萧萧下”以舌齿音传风声,“滚滚来”以开口呼传涛声,出神入化;象征上则包容十馀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
     
        三联入情叙事,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高度概括了老杜毕生经历及现实处境。其间熔铸了八九层意思:滞留客中、家山万里、常年如此、逢秋兴悲、登高又悲、独登更悲、百年过半、晚年多病等等,可谓百感交集于十四字中。
     
     
           末联谓多年国恨家愁、白发日多、排解唯酒,最后一句本作“新亭”仇注曰“停通”,今人多据此释为近来(因病)断酒。裴斐引“新亭举目风景切”(《十二月一日》),谓新亭乃登高所在,即修成不久的亭子,谓末句非但不是说断饮,恰恰说的是痛饮,“潦倒”云云,即沉滞于酒也,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同情。不同者,老杜所饮非“美酒”而是“浊酒”也。
     
          本篇不但在内容上极为凝练,境界上极为阔大,感情上极为深沉,就形式而言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造次一看,首尾似“未尝有对”,中幅似“无意于对”,细按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对、字字皆律,乃自然工稳,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之代表作。明代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          唐大历元年(766),杜甫滞留夔州两年,大历三年,由夔州出发,漂泊岳阳、潭州、衡州一带。夔州即今之奉节,位于长江北岸,春秋时其地称夔子国,战国时属楚,秦汉以来曾先后设鱼复、永安、人复、信州等州县,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取“奉皇节度”字义改名奉节,明清皆为夔州府治。城当长江三峡西口,为四川门户,城东有白帝城遗址。杜甫在夔州所作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多写自己历经战乱流离及世事沧桑之感。此诗写重九夔州登高所见所感,悲而不哀,沉郁苍凉,清人杨伦《杜诗镜铨》称其为“杜集中七言律诗第一”。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