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2018-05-06 可可诗词网-杜牧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途经赤壁,作者感于三国英雄成败而写。

    诗的前两句叙事,写诗人在赤壁江水中拾得古战场中留下的折戟,经过打磨光亮鉴别出是三国遗物,不禁引发“怀古幽情”。后面两句议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帅,火攻是战斗胜利的关键,而用火的关键却在有东风。诗人抓住这一个大战的最关键的客观因素以假设为基点反面设论。假如没有东风,赤壁之作的结果必然是孙刘联军大败。当时火攻计策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最显智者乃诸葛亮,借东风、苦肉计、连船计等许多体现智慧的地方都是值得歌颂的,可是诗人只选了最关键的,却最能引出其他故事而毫不起眼的东风来。当然诗人并不是在强调客观因素,诗人赞誉的是人对客观因素的巧妙利用,归根到底战斗的成败决定于具有智慧、知识的主观的人。尾句为假设的结果。铜雀台乃曹操修建;二乔指东吴二美女,大乔为吴主孙策妻,小乔为周瑜之妻。她们都与这次战斗无多大关系,但如果连如此身份地位的人都受凌辱,则东吴惨状可想而知。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描写胜败各家的姿态,句虽短而意义多而深,并且以美女和上文英雄辉映,诗意便生。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诗人只选取了不起眼的“东风”与娇美小巧的“二乔”写来,而道理明白,以小见大,真所谓“取名也小,取类也大”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 chì bì 》 
    《 赤  壁 》 
    .[ tánɡ ]. dù mù 
    .[ 唐   ]. 杜 牧 
    zhé jǐ chén shā tiě wèi xiāo , zì jiānɡ mó xǐ rèn qián cháo 。 
    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   , 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 
    dōnɡ fēnɡ bù yǔ zhōu lánɡ biàn , tónɡ què chūn shēn suǒ èr qiáo 。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   , 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 
  •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埋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
    我把它磨 光洗净,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 局恐怕是曹操取胜,
    二乔就要被曹操掳走,关在铜雀高台的深院中了吧。

    【翻译2】
    沉入江沙之中的折戟断刀,
    五百年来尚未残销。
    我将它细细地磨洗,辨认前朝。
    唉!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
    幽深的铜雀,将永远禁锁
    娇美的大乔、小乔。


    【翻译3】
    折断的铁戟沉埋水沙未蚀销,
    亲自磨洗鉴定此物出在前朝。
    如果东风不给周郎带来方便,
    铜雀台必然深锁大乔和小乔。

  • 【注释1】
    ①折戟:折断的铁戟。
    ②将:拿起。认前朝:辨认前朝的遗物。
    ③东风:指赤壁之战火攻借助东风一事。
    ④铜雀:台名。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以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暮年享乐之处。二乔:即大乔、小乔姐妹,东吴乔公之女,分别嫁给孙策和周瑜。二乔皆国色也,后人通作二乔。
     
     
    【注释2】
     
    ①赤壁:指赤壁山,在今湖北蒲圻(qi)县西北,地处长江南岸,耸峙江边。三国时孙权、周瑜在江中以火攻大破曹军于此。
    ②折戟:折断的戟。戟:一种既能直刺又能横击的似矛的兵器。
    ③销:销蚀。
    ④认前朝:认出是前朝遗物。
    ⑤不与:假如不给。
    ⑥铜雀:台名,汉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所建,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操的姬妾居住在台中
    ⑦锁: 关闭。二乔:江东乔公之女,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  
     
    【集评】 宋·葛立方:“杜牧《赤壁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义山集中亦载此诗,未知果何人所作也。”(《韵语阳秋》卷三)
     
    宋·谢枋得:“后二句绝妙,众人咏赤壁,只善当时之胜,杜牧之咏赤壁,犹忧当时之败。此是无中生有,死中求活,非浅识可到。”(《唐诗绝句注解》)
     
    宋·许��:“杜牧之作《赤壁》诗云云,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许彦周诗话》)
     
    明·胡应麟:“晚唐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皆宋人议论之祖。”(《诗薮》)
     
    清·贺贻孙:“牧之此诗,盖嘲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天与东风之便,则国亡家败。唯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正风人巧于立言处。”(《诗筏》)
     
    清·吴乔:“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云云,用意隐然,最为得体。许彦周乃曰:‘此战系社稷兴亡,只恐捉了二乔,措大不识好恶。’宋人之不足与言诗如此。”(《围炉诗话》)
     
    清·吴景旭:“牧之数诗(指《四皓庙》、《乌江亭》及此诗),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谢叠山所谓‘死中求话’也。” (《历代诗话》)
     
    清·薛雪:“‘春深’二字,下得无赖,正是诗人调笑妙语。”(《一瓢诗话》一九0)
     
    清·黄叔灿:“‘认’字妙,怀古深情,一字传出,下二句翻案,亦从‘认’字生出。”(《唐诗笺注》)
     
    清·纪昀等:‘(许)议论多有根柢,品题亦具有别裁。惟讥杜牧《赤壁》诗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遽诋为‘不识好恶’,殊失牧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何文焕:“彦周诮社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历代诗话考索》)
     
    清·冯集梧:“《许彦周诗话》云云,按诗不当如此论。此直村究读史见识,岂足与语诗人言近旨远之故乎?”(《樊川诗集注》卷四)
     
    今·刘永济:“(彦周)此论似正,却不免迂腐,非可谓知言者。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因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家国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210-211页)
     
    【总案】 赤壁古迹,曾引出多少文人骚客的名篇佳句。他们或想象当年烈火冲天的鏖战场面; 或追慕当时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 或借凭吊历史陈迹抒发个人感慨。然杜牧却独出心裁,另立新意,用形象化的手法,议论那场战事的意义。历史上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胜、曹军败。可诗人却偏作一个相反的设想:假如东风不成全周瑜,周瑜败了,那么东吴二乔将被曹操所夺,历史便是另一番景象。这就把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的局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曲折反映出来。见解精辟,意味深长。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鉴赏导示】
    杜牧有“小杜”之称,其诗以七律和绝句见长,风华掩映,雄姿风发,自成一家。此诗是杜诗中一首怀古咏史诗,其主旨在于感叹兴亡。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诗的开头借一件六百年前的武器,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由一支折断的铁戟引起了他对三国历史史事的遐想,并通过“未销”二字寄托了遗物犹在、人事已非的感慨。后两句是诗人由此生发出来的议论。落笔从反面说显然是针对流行的评论而发的。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东风,但诗人并不从正面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设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要是曹操获胜,东吴将灭亡,连大乔、小乔也要被曹操抢去,关在铜雀台,任他凌辱。“春深”本指男女之间的私生活,诗人用它,语含调侃,旨在说明战败后果严重。在这里,诗人强调了“东风”的重要地位,意思是说:周瑜能叱咤风云,建功立业,是因为他遇上了良好的时机,自己身怀利器、壮志难酬,是时不我与。显然,诗人是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新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作者在这首诗里,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极其形象的语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做出评论,即以小见大,这也是杜牧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鉴赏要点】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叙述、议论结合。[3]形象鲜明。[4]借古事咏怀。
  •   诗人赴任齐安郡(今黄州)刺史,途经赤壁古战场,有感于三国的英雄成败,写下此诗。以地名为标题,实为吊古咏史的诗篇。
     
       诗作开篇凭一支古戟说起,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喟。在赤壁大战中被遗弃的一支断戟,沉没水底沙中600多年,还未被锈蚀掉,被人发现。经过自己一番磨洗,终于确认为当年遗物,于是喟叹。由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乱,想到战役的重要意义,更想到了那次战役的重要人物。睹物思人,思接前朝。前两句写明喟叹之因。
    后两句为喟议。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采用火攻,战胜了数倍于己的曹军。他之所以火攻奏效,是因为在决战时刻,适值刮起了有力的东风。故此,作者评论此次战役成败的原因,只选取胜者及其取胜之因——东风来写,而且据《三国志》所载,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渲染,东风的确是致胜的关键,所以诗人将东风置重要地位来写。但是他偏不从正面来摹写东风助周郎致胜,却从反面以假设下言: 倘若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曹操就为胜者,大乔与小乔自然要被掳去,锁于铜雀台上以供曹操享用了。
     
      《四库提要》说: “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此话极妙。由于二乔并非民妇,而属东吴最高层之贵妇,虽与战役无关,而其身分地位却代表东吴尊严。东吴不亡,二人哪能囚于铜雀台呢?故作者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来叹喟假如曹操得胜的骄横和东吴亡败的屈辱,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只用美人衬显英豪,同上句周郎相映相辉,更凸显其情致。
     
       自负知兵善政的杜牧为何将周瑜赤壁大战的伟大胜绩,完全归究于偶然的东风呢?其用意在于“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已,不过话语委婉,要细细 品尝个中韵味罢了。
     
  •  
         赤壁在今之湖北嘉鱼县境内,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曾于此爆发过一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命运,形成天下鼎立的格局。登临如此壮观的古战场, 历代诗人无不感慨万端,挥毫泼墨,留下大量怀古咏史的诗作,其中杜牧的《赤壁》尤具情韵, 被视为神品, 至今脍炙人口。
     
         诗的开首不同寻常,作者既未把眼光投向陡峭的岸壁、汹涌的江水,也未去追忆、展示横戈跃马的杀气、流血漂橹的残酷, 而是经过对景物、意象的反复筛选,择取了一支断戟来表现古战场的遗址。这支 “折戟”沉没沙中六百余年, 并未销蚀掉, 在江水冲击下露出沙层,经过磨洗被确认为当年大战之遗物。“折戟”虽残,却浓缩着整个战争的刀光剑影;它至今犹存, 又将数百年时间、空间的跨度缩短在咫尺眼前。此处, 不难想见诗人确认 “折戟”时的复杂感受和慨叹。全诗借此旧物为发端, 引发以下 “怀古之幽情”,吐露积淀胸中的思绪,不仅前后过渡自然流畅,而且显现出一种点 “铁”成金的艺术魅力。
     
          三、四句更为绝妙,在十四个字的有限天地内,作者别具匠心地熔铸出四个抒情形象:一是 “周郎”,即周瑜,孙吴大军的统帅,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以出奇制胜的攻击, 置数十万曹军于死地, 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是“东风”,周瑜以少胜多的诀窍在于火攻,而火攻的关键时刻,天空旋起强劲东风,风助火势,胜利迅即倒向孙吴军队;三是“铜雀”,即战争另一方首领曹操在都城所建的歌舞楼台, 专供饮酒赋诗, 与美女玩乐; 四是“二乔”,二人皆是东吴著名美女,其中大乔为孙策夫人,东吴国主孙权的兄嫂,小乔便是周瑜夫人,姐妹均为东吴统治集团中最显贵的皇亲。作者之所以从大量史实中提炼、熔铸这样四个形象,其目的全在从反面落笔,独出机杼地咏叹这场历史大战:假使东风不给周郎火攻以方便,那么战争胜负就可能相反, 如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大军顺江而下,直取东吴都城, 则社稷倾复、生灵涂炭, 大小二乔也将沦为战俘, 关在铜雀台内, 供曹操享用。作者以假想的情事和结局, 评论历史, 融赞美与慨叹为 一体, 意在反衬和突出这场战争的胜负对东吴、周瑜命运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咏史诗中, 杜牧曾不止一次地运用过这种“反说其事”艺术手段, 如《题乌江亭》评论项羽时, 不正面写其失败, 反说“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历史和战争胜负是客观的,不容歪曲,但想像的夜空,群星灿烂, 浩渺无垠, 只要抓得准, 必然给人一唱三叹的审美感受。
     
        《赤壁》这首诗在历史上曾引起争论,如宋人许凯就认为,杜牧写诗不顾“社稷存亡,生灵涂炭, 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知好恶”。这种所谓“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批评, 显然失之浅薄, 二乔不是普通美女, 而是东吴皇家贵妇,作为艺术形象出现诗中象征和代表着国家尊严,“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 以 “毛”无所附, 人无所依, 逆说“皮”之不存, 国之败亡, 真可谓以小见大, 妙不可言。另外, 古今均有诗评家认为, 此诗将战争胜利归结于东风之力,削弱了周瑜指挥之高明果决。此论从表层看,不无道理,但实则未得诗之真味。杜牧一生沉浮宦海,26岁中进士, 但因秉性耿直, 两度排挤出京, 生活颇不得意, 而他精于兵法, 通晓晚唐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有治国佐政之才, 却始终未得良机一显身手,故胸中积郁不平之气。本诗强调东风作用,意谓象周瑜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也需要借助东风之力,离不开客观条件的便利,而自己虽有周瑜之抱负、才学, 却从无“东风”之便, 如果 “东风”有助, 境遇较好, 我杜牧又何尝不能如同周郎一般, 建功立业, 大展宏图?
     
         自比周瑜, 又以“东风不与杜郎便”的境遇差异来感叹自己的抑郁之怨, 便是作者创作本诗的思想契机。镏绩《霏雪录》中说: “唐人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 别有一种思致, 必心领神会始得……” 用它来说明 《赤壁》 的深层意蕴, 当是再适合不过了。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