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
临高台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
《临高台》是乐府歌曲名,魏晋南北朝期间,不少诗人曾以此为题作诗。南齐诗人王融的这首,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佳作。
诗的开头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正在园林中游览的他,为了纵目远望,领略到更多的景致,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那高高的楼台。这里,诗人不作铺垫,不加渲染,而是直书其事,以便腾出更多的篇幅,集中写登高所见。
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庭院中水池里种着一片莲,窗外则是数株桂,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游人”举目即见的。可是,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在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到来才开花。 “游人”显然是来得太早了,他只能见到莲叶桂枝,而不能见到莲花桂葩,这未免有些太遗憾了。但诗人却巧妙地将这遗憾化为神奇,写出了新意。如果诗人在这里只就“游人”之所见记其所见,显然是一种寻常写法,是难以写出新意的。可是诗人既写了“游人”之所见,又写了“游人”之所未见;既写了“游人”之眼中所见,又写了“游人”之心中所见,便使小诗产生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不是吗?虽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姿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这想象到了的景致,比眼前所见到的更为绚丽,更为美好。这样写便冲破了时间概念的限制,增加了作品的容量, “游人”那预言式的想象,对展示园林之美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暇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从最后两句所写的时间往前推算,此时当是暮霭沉沉的时候,由于轻烟淡雾的笼罩,那杨花柳絮很少有越过院墙飞入园中的。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时已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从远方飞回来。那院墙是可以挡得住飞花,但却挡不住飞鸟的。诗的三、四句虽曾从侧面透露出了“游人”游园的时间,但不细心的读者也许未曾留意,这五、六两句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了:是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
看来登高望远的“游人”是有些流连忘返了。夜幕已经降临,他仍在楼上转来转去,此时他的注意力已投向了那神秘的太空。空中密云成阵,月影时隐时现。云在动,月也在动,天上的云和月,我映衬着你,你烘托着我,象是在结伴徘徊。就在这种略带神秘色彩的气氛中,诗人结束了全诗。
这首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近及远,空间上由下及上,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因而写得很有层次,很有条理。如果说这种依次铺排的写法尚属常见的话,那么,诗人所采取的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融入将见未见景象的写法,则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
-
《春咏》
[2019-05-16]
-
《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
[2019-05-15]
-
《上邪》
[2019-05-15]
-
《与刘伯宗绝交诗》
[2019-05-15]
-
《与胡兴安夜别》
[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