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汜水故城登眺
牛羊散平楚,落日汉家营。龙拏虎掷何处?野蔓罥荒城。遥想朱旗回指,万里风云奔走,惨澹五年兵。天地入鞭箠,毛发懔威灵。一千年,成皋路,几人经?长河浩浩东注,不尽古今情。谁谓麻池小竖,偶解东门长啸,取次论韩彭!慷慨一尊酒,胸次若为平。
这首词作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元好问二十八岁(据吴庠《遗山乐府编年小笺》)。汜水即是成皋(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刘邦、项羽争天下时,曾在此处激战。元好问登汜水故城眺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词。同时,他又作了一首《楚汉战处》诗,可与此词参看。诗云:“虎掷龙拏不两存,当年曾此赌乾坤。一时豪杰皆行阵,万古河山自壁门。原野犹应厌膏血,风云长遣动心魂。成名竖子知谁谓?拟唤狂生与细论。”(《遗山集》卷八)
金朝末年,国势衰微,蒙古南侵,中都(今北京)危急。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南徙汴京(今开封)。次年,蒙古攻陷中都。贞祐四年(1216),元好问自故乡秀容县(今山西忻州)避兵渡河,寓居于福昌县三乡镇(今河南宜阳县西六十里)。次年即兴定元年,元好问来到汜水,眺望古战场,有感,而作此词。
元好问看到当时强敌侵陵,国势衰弱,心怀忧虑,希望振奋,于是在眺望楚汉战场时,追念古代英雄以寄其壮怀。这首词辞意明显,上片追怀楚汉战场,虎掷龙拏,风云惨澹;下片则发抒自己凭吊时的感慨。最可注意的是“谁谓麻池小竖,偶解东门长啸,取次论韩彭”三句。这三句是用石勒的故事。石勒少时,曾与邻居李阳争麻池。他十余岁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对左右说:“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石勒晚年曾说:“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均见《晋书·石勒载记》)元好问作词凭吊楚汉战处,怎么会提到石勒呢?可能是这样联想的:昔阮籍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所谓“竖子”,后人或认为是刘邦、项羽。元好问提出疑问:“成名竖子知谁谓,拟唤狂生与细论。”(见上文所引《楚汉战处》诗)他大概体会到,阮籍所谓“竖子”,并非指刘、项,可能是讥讽司马懿父子不能象刘、项那样光明正大地以兵戈争天下,而是用阴谋诡计窃取君位,所以不是英雄而是竖子。恰好石勒也曾说过:“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晋书·石勒载记》)所以元好问联想到石勒,因而慨叹说,谁想到一个争麻池的小竖,居然能在洛阳上东门长啸,而又随便地评论古代英雄,自比韩、彭呢?(“取次”是随便之义。)这样放怀今古,联想丰富,寄慨遥深,能使词增加远势,是一篇中之警策。末两句发抒吊古的感慨,“若为”是“怎能”之义。
元好问这首《水调歌头》词,笔势纵横豪宕,这是元词的特长,因为他作词是取法苏(轼)、辛(弃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