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清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叙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如果说元好问《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是对大雁爱情的歌颂及对其不幸命运的悲慨,而这首词则是对人间儿女同样情况的歌颂与悲慨。题序中说:“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所谓“私情不如意”,大概是封建礼教的压迫,致使这对真诚相爱的儿女投水自尽。卫道之士也许认为这是“无耻”、“轻生”,但元好问却对他们表示深厚的同情,而相信“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的神话般传说,遂赋此词。关于此词的撰写年代,吴庠《遗山乐府编年小笺》说:李用章“乙亥自泽州避兵南迁至福昌,丙子遗山亦自忻州避兵南渡,寓居福昌县之三乡镇,故得与用章相识,闻其述泰和中往事,而有此‘双蕖怨’之作。”按吴氏之说可信。丙子是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元好问二十七岁。
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词意
元好问写这首词,系有感于这对情人死后化为并蒂莲之传说,所以就以莲起兴,既能切题,而又增加了艺术形象之美。开头用诘问的口气说,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暗示情人真挚的感情与悲惨的命运。“双花”二句点出并蒂莲即是殉情儿女之精魂所化。下面用空灵荡漾之笔,反复哀叹。换头处借用韩偓《香奁集》自叙语,笔势宕开。“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二句,尤为沉痛。“相思树”用韩凭夫妇故事,比喻贴切。相传韩凭为南朝宋康王舍人,其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凭自杀,妻亦投台而死。宋人埋之,二冢相近。其后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有鸳鸯各一,恒栖树上,悲鸣动人。宋人号其树曰相思树(见晋干宝《搜神记》)。结尾“兰舟”以下数句,料想重来时看到红衣(莲花)
半落,狼藉风雨的凄凉情况,暗喻对于殉情儿女悲惨遭遇的惋惜之意,不即不离,悠然不尽。
这首《摸鱼儿》词比起同调的“雁丘辞”来,更为哀怨缠绵,韵味郁,亦同样具有张炎所谓“模写情态,立意高远”之特长。
此词亦有不合律之处。如下片“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流年度”应作一逗,属下,不应于立。如辛稼轩《摸鱼儿》词中相应之句作“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方为正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