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犯玉交枝
招宝山观月上
沧岛云连,绿瀛秋入,暮景却沉洲屿。无浪无风 天地白,听得潮生人语。擎空孤柱,翠倚高阁凭 虚,中流苍碧迷烟雾。唯见广寒门外,青无重 数。
不知是水是山,不知是树,漫漫知是何 处? 倩谁问、凌波轻步? 谩凝睇、乘鸾秦女。想 庭曲、霓裳正舞。莫须长笛吹愁去。怕唤起鱼 龙,三更喷作前山雨。
此词题是“观月”,通篇却无一 “月”字,涉笔即写景物,乃“借客 行主”法也。作品构思巧妙、笔调灵 动秀润,画出一幅浩渺迷离的月色 图。
招宝山,在浙江定海县东北,又 叫候涛山,意为可于此处候涛。吴莱 《甬东山水古迹记》:“东偪海,或 去山下有宝,或云东夷以海货来互 市,必泊此山。”此为得名之由。又沈 恺《招宝山记》云:“招宝临大海, 四望浩渺,与天无际,海中诸岛隐隐 如凫鸥拍浪,时时飞耸欲坠,日本琉 球诸番异域,遐眺历历可指数,诚大地 一奇观也。”作者在月色苍茫之中, 登招宝山观月揽景,可谓奇观之上又 添奇观了。首句写海岛与云天相接, 月色中,水天一色,影影绰绰的岛屿 在迷蒙中显得格外神秘,大约那就是 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吧。沧岛,即 是沧海中的岛; 绿瀛,就是传说中的 瀛洲,与蓬莱、方丈合称为海上三仙 山。作者还顺势点出了秋,而且是暮 色苍茫时分。沉洲屿,是说白日里所 能见到的景物随着夜色的降临而变得 模糊了,只有座座岛屿依稀可见,月 色照得天地一片澄澈、乳白且朦胧; 更有潮声阵阵,如絮语喃喃,时高时 低。“擎空孤柱”以下转入具体写 山,写山上之阁,以及人凭阁望远所 感受到的虚无与缥缈。“无浪无风天 地白”,大笔挥洒,将天、水写得浑 然一体,介于微茫。只有招宝山,犹 如支撑在天与水之间的一根巨大的柱 子,人在山上的阁中仿佛处于虚幻之 中,就连这孤峭的中流砥柱——招宝 山,也被朦朦烟雾遮得若隐若现。横 云断山,显现处,月光下呈苍翠碧 绿,蓊茏葱郁;云雾缭绕处,则迷离 幽幻,缕缕烟袅。上片收煞突出奇 思,直写月宫之外,苍茫一片,青空 无极。又为下片的联翩浮想埋下了伏 脉。
过片直承上片“广寒门外,青无 重数”句,以浪漫的笔调,描写迷朦 的月宫。“不知”极妙,似是而非, 写尽烟笼雾罩的幻境。此处一本作 “遥想贝阙珠宫,琼林玉树,不知还 是何处?”意境是一样的,即“三不 知”。似山水,似树木,似而不是, 终究又是不知的幻境。“倩谁问”以 下三句,连用几个典实,虚写出月宫 中仙女们的活动情态,缥缈之中,呈 现出多姿多彩。“凌波”句,出自曹 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 尘”的意境,使人联想起仙子细步在 水波上行走,“动无常则,若危若 安”的神态。凝睇,就是注视。“乘 鸾秦女”,实用二典。一是刘向《列 仙传》中的弄玉萧史乘鸾跨凤仙去故 事,一是唐玄宗梦游月宫故事。二典 混用,含义则更为渺然。传说明皇在 月宫中看到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 舞于桂树之下。(事见旧题柳宗元之 《龙城录》)后描写月亮多用此典, 如苏轼的《念奴娇·中秋》词: “玉 宇琼楼,乘鸾来去。”下面的“霓裳 正舞”,承上文明皇因见素娥风中飘 飞舞蹈,遂编成《霓裳羽衣曲》,传 说杨贵妃曾作此舞。三句虽是虚笔写 幻境,却写得很美,将想象中的月宫描 摹得瑰奇谲妙。“莫须”句则为这绝 美的境界增添一层远杳、凄清的韵 味。“长笛吹愁”当指萧史吹笛引来 鸾凤,与弄玉跨之而去事; 又似指乐 师李謩傍宫墙按笛偷法曲事,本于 《全唐诗》中元稹《连昌宫词》注, 不外观月时突生一缕惆怅。结句着一 “怕”字,写尽了作者对月夜良辰美 景的留恋,生怕失去这令人陶醉的美 好月色。笛声穿裂石,只怕是“老鱼 跳波瘦蛟舞” (李贺诗语) ,它们一 旦为乐曲激动,兴云布雨,海上月夜 之美便会化作乌有。一种追求美好, 愿月色常驻的热切心情自然流出,这 与前面将月夜景致写到了极至大有关 系。作者就是这样巧妙自然地煞了尾。
此词想象奇妙,变化多端,挥洒 自如。 张宗《词林记事》 引《词 苑》评此词曰:“此词纵横之妙,直 似东坡。”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