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一剪梅
招熊少府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 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虞集诗歌与杨载、范椁、揭傒斯 齐名,号“虞杨范揭”。散文亦称大 家,有一代文宗之誉。词作却不多, 据《全金元词》所辑,不过三十一 首。这为数不多的词作,倒也清新流 丽,其《风入松》词的“杏花春雨江 南”,久已脍灸人口,清人陈廷焯以 为具有“自然风韵” (《白雨斋词 话》卷三)。这首《南乡一剪梅》词同 样体现着“自然风韵”的格调。前人 常常以诗代柬,词人这首词则是以词 代柬。题名“招熊少府”,就是写寄 熊少府,邀其来会,饮酒赏春。“少 府”,县尉的别称。旧称县令为明府, 县尉位次于县令,故称“少府”。 “熊少府”,指熊昶。据虞集《熊同 知墓志铭》,熊昶,字昶之,豫章 (今江西南昌市) 人,任崇仁县尉六 年,以廉洁著称。崇仁,是虞集的第 二故乡。这首词可能是作者早年未赴 大都 (今北京市) 之前在崇仁所作。 “招熊少府”的目的是饮酒赏春,词 便从春天的到来写起。“南阜小亭 台,薄有山花取次开。” “南阜”, 亭名,在崇仁县南二里。南阜亭也许 构筑颇为简陋,故以“小”作形容, 但它据高台之上,环境却十分幽美。 春回大地,漫山遍野的各色花朵便相 继开放了。春日方至,故言山花“薄 有”;春意渐浓,故言山花“取次 开”。二句点明“招熊少府”的客观 因由。下面便直接“招”之,“寄语 多情熊少府: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熊少府”之上冠以“多情”二字, 隐示其既重友,又爱春。这是熊少府 所以被“招”的主观依据。“招”之。 即盼其必至,无论阴晴。因为山间往 往非阴即雨,平常常多云雾。王维 《山中》诗有云:“山路元无雨,空 翠湿人衣。”如非幽人高士,酷嗜林 泉,便会以为气候不佳,殊败游兴。 所以张旭《山中留客》诗说:“山光 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 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多情”的熊少府当然不是这种“轻 阴便拟归”的一般俗客。出于重情 谊,他会应“招”,出于惜春景,他 也会应“招”。“晴也须来,雨也须 来”,不过是加意叮嘱,和告以“南 阜小亭台”春临之际,晴天景美,雨 天景也美罢了。上阕扣着“招”字写 去,下阕仍就“招”字生发,不过放 开春“晴”,而专从春“雨”着墨。 因为“来”与不“来”,不关乎 “晴”,而关乎“雨”。“随意且衔 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词人奉劝熊 少府来南阜亭,放开心怀,“随意” 饮酒赏春,而不要担心坐在山石间被 苔藓弄脏了 “春衣”。苔藓之生长, 多由阴雨潮湿,“莫惜春衣坐绿苔” 实际还是进一步申述“雨也须来”的 意思。上下阕之间,文意相接。最后 词人笔锋一转,设想熊少府不来,将 会怎样呢?“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 天涯,春在天涯。” “明朝” 泛言 后日。“人在天涯”,谓作者将远离 故土,或熊少府将任满回乡。“春在 天涯”,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 春又归去” (辛弃疾《摸鱼儿》) 。 因“雨”而不“来”,则友人难以聚 会,春景亦无从赏玩,那就遗恨无穷 了。这是正话反说,说到底,依旧是 “招”熊少府必“来”。全词情意恳 切,而辞语婉转; 篇幅不广,而从多 种角度尽力突出一个“招”字。词人 又利用词调上下阕结句的重复,只改 换一字,便诉尽衷肠,并为全词增加 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于轻快流畅、 清切婉丽中越发显得“招熊少府”的 语重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