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中序第一
四圣观
来鸿又去燕。看罢江湖收画扇。漫湖曲、雕阑倦 倚,正船过西陵,快篙如箭。凌波不 见,但陌 花、遗曲凄怨。孤山路、晚蒲病柳,淡绿锁深 院。
离恨,五云宫殿。记旧日、曾游翠辇。 青红如写便面。怅下鹄池荒,放鹤人远。粉墙随 岸转。漏碧瓦、残阳一线。蓬莱梦、人间那信, 坐看海涛浅。
霓裳,本唐之道调法曲。凡十二 叠,前六叠无拍,不舞,至第七叠中 序始有拍而舞。故以第七叠为中序第 一。又因为霓裳曲的体制较为繁重, 填词者不暇尽作,便选择其中最精彩 的一段(中序第一,即舞曲之第一 编)用作词调。这就是《霓裳中序第 一》的由来。本调始见于姜夔《白石 道人歌曲》。姜夔所作为一○一字 体,前片七仄韵,后片八仄韵,用入 声部韵。后世作者,多以此为定格, 但稍有更动。罗志仁这首词,为一○ 三字体,改用上去声韵,上片第三句 “倚”字失叶(《历代诗余》此句作 “倚倦”,则叶),后起句“恨”字 失叶,可能是作者的失误。其余,大 致遵循姜词格式。
这首词写四圣观,是一首纪游词。 《西湖志》载:“四圣延祥观,旧在 孤山。宋高宗为康王时,常使于金,夜 见四金甲人执仗卫行。询之方士云: 紫薇有大将四,名曰天蓬、天献、 翌圣、真武。王心异之。及即位,乃 建观祀之。即今六一泉地是也。元初 杨琏真伽改于武林门外,至正间再迁 葛岭,今废。”可知,西湖四圣观, 乃为紫薇四大将而建。
这首词通过游观时所见物境及人 事之变迁,寄寓兴亡之感。
上片描绘游观所见。起调三句点 明时令及心情。来鸿去雁,用候鸟迁 移,表明物候更换,时节推移。此 时,画扇初捐,漫无情绪,倚阑望 湖,觉得非常无聊。第三句当叶韵, 但此句以“倚”收,不叶。这是一层 意思。以下二句写出游、西陵,即西 泠,在孤山西唤渡处。周密《湖山胜 概》载:“西陵桥一名西林桥,又名 西泠桥,又名西村。”“快篙如 箭”,形容游船行驶速度。此句由周 邦彦《兰陵王》“愁一箭风快,半篙 波暖”脱化而来。第六句,“凌波不 见”,单独用韵,自成一句。谓船过 西陵,未见美人。曹植《洛神赋》 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后人 即以“凌波”形容女人步履轻盈。第 七句作上三下四句式,拗句转折, 谓: 未见美人,只听见凄怨的《陌上 花》遗曲。陌花,即《陌上花》歌曲 名称。《东坡词话》载:“钱唐(塘) 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盖吴 越王遗事也。”以上二句将物境人事 变迁具体化。这是二层意思。上结二 句,是眼前实景。“孤山路、晚蒲病 柳”,为上三下四句式,这是沿途景 象。“淡绿锁深院”,这是四圣观的景 象。孤山矗立西湖当中,背引西泠 桥,右接苏堤,左接白堤,东麓有放 鹤亭。林逋故宅在此,四圣观故址亦 在此。这是出游的目的地。词作描绘 眼前景象,写蒲与柳,谓之“晚”与 “病”,写四圣观之院落,着一 “锁”字,既是实景,又染上了主观 情感色彩,联系上文“倦倚”“凄 怨”,则抒情主人公出游时的心情已 深寓其中。这是三层意思。三层意 思,构成上片,已将四圣观的景象呈 现于眼前。下片说观感。“离恨”, 当叶,此未叶。“恨”字将上片深寓 其中的情思勾划出来。而“离”字, 带有经历的意思。《汉书 · 西域传 (上)》载:“离一二旬,则人畜弃 捐旷野而不反。”二字点题,谓: 经 过改朝换代,四圣观也留下了怨恨。 “五云宫殿”,即往时之四圣观,似 宫殿高矗云天。此二句为换头,在情 景抒写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 四两句,写四圣观往时之盛况。翠 辇,君后所乘车驾。“曾游翠辇”, 即翠辇曾游,谓此地亦为君后运幸之。 “便(音Piàn)面”,即扇子。《汉 书·张敞传》云:“自以便面拊 马。”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 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 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 之沙门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圆,即 古之便面也。”扇面可画画,此语意 即: 君后曾来此游观,红花绿叶与仪 仗旌旗辉映,就像在画图一般。这是 一层意思。五、六句,接写今昔变 化。“下鹄池荒”与“放鹤人远”, 为并列对句。前句说往日下鹄池,今 已荒废。《汉书·昭帝纪》载:“始 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黄鹄 下建章宫太液池中。”词作以下鹄池 借指西湖。后句说林逋故事。林逋隐 居孤山,终身不仕,也不婚娶,以植 梅放鹤自娱,旧时称其“梅妻鹤 子”。而今,放鹤人也已一去不复 返。二句写四圣观往日之盛况已不复 存在。七、八二句,描绘四圣观之目 前景象。粉墙、碧瓦,指五云宫殿。 谓: 由于年代久远,宫墙或已倒塌, 而残阳则透过琉璃瓦射进一线余晖。 四句合写今不如昔。这是二层意思。 煞尾二句,总括全词,谓梦中之蓬莱 仙境,再也不可复得。蓬莱,为传说 中的三神山之一。此三神山 (蓬莱、 方丈、瀛洲) ,其传在渤海中,后用 以泛指想象中的仙境。用在这里借以 表现四圣观往日盛况,也指过去的 美好时代。“坐看海涛浅”,亦沧海桑 田之意。
上下两片所写,一侧重所见,一 侧重所感。但其所见并非纯粹客观景 象描写,其所感亦非纯粹主观情绪抒 发,其景与情是融化在一起的。即: 上 片的物景均从作者充满怨恨的眼中看 出,下片的感慨也通过具体物景变化 来表现。词作之意与境浑然一体。而 且,有关意与境的铺叙也颇能突出其 “变化”二字。这主要在于作者善于 使用领格字。如“正”“但”“记” “怅”,提起、转折,都甚为得当。 这四个领格字都用去声,激厉劲远, 颇能振作精神。因此,词作之铺叙, 就能在有条理的描绘中不断掀起波 澜。这四个领格字,为词调音律吃紧 之处,亦即中序第一的精采之处, 品词,填词,均不可轻易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