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感 旧
窗前翠影湿芭蕉,雨潇潇,思无聊。梦入故园, 山水碧迢迢。依旧当年行乐地,香径杳,绿苔 饶。
沉香火底坐吹箫。忆妖娆,想风标。同 步芙蓉,花畔赤阑桥。渔唱一声惊梦觉,无觅 处,不堪招。
本篇又题《感旧》,亦即忆旧怀 人之作。在倪瓒现存二十余首词中, 直接出现“梦”字者,竟有十处之 多。“梦”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实现 和满足。在这十个“梦”字之中,词 人梦见最多的是故乡与故人。用词来 记梦,最早最成功的,当是苏轼的《江 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值得 玩味的是,苏轼和倪瓒用的都是《江 城子》这一词调。苏轼记梦,悼念忘 妻;倪瓒记梦,怀念恋人。
头三句先写梦前:“窗前翠影湿 芭蕉,雨潇潇,思无聊。”第一句写 视觉形象,词人从窗内向外望去,只 见碧绿的色彩在窗外飘动,闪亮的似 串着一颗颗水珠。“翠影” ,亦即 “芭蕉”。第二句写听觉形象,并交 待“湿芭蕉”的原因:“雨潇潇”。 “潇潇”,小雨,亦有形声意。因 此,前句中的“湿”字,也就有 了着落。此时此际作者感到“思无 聊”,则是很自然的一种心态了。 从第四句开始,进入梦境的描写: “梦入故园,山水碧迢迢。”“迢 迢”,遥远貌。但,山是绿的; 水, 也是绿的,同当年一样使人感到无比 亲切。这是大处落墨,作环境的渲 染。“依旧当年行乐地,香径杳,绿 苔饶。”“依旧”二字在此承上启 下。既指“故园”、“山水”,也指 “行乐地”。“行乐地”,即倪瓒 旧居。据《明史·倪瓒传》,倪瓒 “家雄于赀”,“四方名士日至其门, 所居有‘清阁’,幽迥绝尘。藏书数千 卷,皆手自勘定。古鼎法书,名琴奇 画,陈列左右。四时卉木,萦绕其 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 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值得庆 幸的是,“行乐地”中的一切,“依 旧当年”一般。小径,细长、深邃, 从花圃中穿过去,香气四溢; 幽僻的 园林,苍苔丛生。这对词人来说,真是 最大的安慰。那么,词人是否以回到 “行乐地”为满足了呢?下片的前五 句说明,“怀旧”的重心不只是园 林,而是在这园林中生活过、欢乐过 的人:“沉香火底坐吹箫,忆妖娆, 想风标。同步芙蓉,花畔赤阑桥。” 很明显,词人梦见的是他热恋过的 情人。通过几个细节的描述,使这位 女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沉 香”,一种香气很浓的香料,多于厅 堂内燃焚。“吹箫”,一方面说明这 位女子多才多艺,同时暗用“萧史弄 玉”故事。传说秦穆公女儿弄玉爱吹 箫,后与善吹箫的仙人萧史结婚,萧 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之声,引凤至所 居楼上,后随凤凰飞去。(《列仙传》 卷上)可知作者与这位女子曾是美满 情侣,所以入梦之后,首先出现的场 面便是焚香吹箫,并由此而想到她容 貌的艳丽与歌喉的婉转动听:“忆妖 娆”。“妖娆”除形容女子娇媚外, 亦形容歌声优美。辛弃疾《御街行》 “临风一曲吹妖娆,唱得行云且住。” 由此,可以联想到,倪瓒所梦之女 子,亦或是一名歌女。作者在梦里听 见了她当年的歌声,想起了她当时的 风度与容貌:“想风标。”“风标” 指风度与品格。白居易《题王处士郊 居》诗:“寒松纵老风标在”。“同 步芙蓉,花畔赤阑桥。”这是最激动 人心的场面,是梦境的高潮。“芙 蓉”,莲(荷)的别名,这里指荷塘 之边。“赤阑桥”,红栏的小桥。一 般均为泛指,但此词乃写词人旧居, 故亦应指其园中之红桥而言。倪瓒与 恋人同步赤阑桥的内容,含吐不露。 然而梦境必将有醒来之时。“渔唱一 声惊梦觉,无觅处,不堪招。”结三 句,写梦后。温馨的美梦是迷人的, 但作者当时已“散其赀给亲故”,过 的是渔隐生活。所以一声“渔唱”便 把他从梦中惊醒。“惊”,既是唤醒 美梦,同时也是那动荡时代的心理特 征。杜甫《春望》:“恨别鸟惊心”。 倪瓒词中也多有“惊”字出现:“惊 回一枕当年梦” (《人月园》);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鹭鸥眠” (《小桃红》)。这美梦,无处寻 觅,也不敢再去寻觅和招引。因美梦 之后回到凄冷的现实,更加令人难以 忍受。这是以退为进的手法,进一步 暗示梦的可贵。
词旨鲜明集中,感情含蓄深厚。结 构清晰紧凑。全篇除首三句与尾三句 外,其余十句均写梦境。其境界由远至 近,由大至小,层层逼近,终于和恋 人携手桥上。正待高潮出现,忽又以 渔唱惊梦作结,给人留有无限惋惜与 无限想象之余地。这正是本篇艺术魅 力之所在。词人将景、事、人物打并 入艳情,但又适可而止,清丽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