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
如此好溪山,羡云屏九叠,波影涵素。暖翠隔红尘, 空明里,着我扁舟容与。高歌鼓枻,鸥边长是寻 盟去。头白江南,看不了,何况几番风雨。
画图依约天开,荡清晖,别有越中真趣。孤啸拓 篷窗,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水葓摇晚,月明一 笛潮生浦。欲问渔郎无恙否? 回首武陵何许。
本词前原有小序,中云: “会波 村,在松江城北三十里。其西九山离 立,……一水兼九山南过村外,以入 于海,而沟塍畎浍,隐翳竹树间。春 时桃花盛开,鸡犬之声相闻,殊有武 陵风概。”词人之友住此,他时而驾 一叶轻舟,“放乎中流,或投竿,或 弹琴,或呼酒独酌,或哦咏陶谢韦柳 诗”,悠然自得,万虑俱消。本作便 抒写了应友人之邀溪上荡舟的情景。
词的起句运用倒卷之笔,先吐情 怀,后状景物,意在笔先,以声夺 人,发响便奇兀警拔,透露出词人激 情难以按捺、不吐不快的急迫心理。 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感发了词人诗 情。“如此好溪山”的赞语便脱口而 出,倾吐了他对青山绿水绮丽景色的 由衷热爱之情。以“好” 字冠于篇 首,先给读者提供画面的整体印象, 然后再逐一铺叙“好”之具体所在, 脉络井然,条理分明。这样一来,“云 屏九叠”画面的推现,便气足神畅, 从容整炼。拔地而起的苍翠山峰,与 水波涵空的碧绿溪水相映照,具有刚 柔相济之美。“暖”字修饰翠绿山 色,将那只有用触觉感知的“冷暖”, 借助于视觉予以表现,这种感觉通感 的运用,使“景”更富于情感,与下 文的“扁舟容与”共同构成色彩爽 朗、明快的完美画图,烘托出词人轻 松高朗的情怀。缘群峰并立,山势高 耸,才能隔绝浊世喧嚣。又缘“暖 翠”将人世而为二, 才辟出此等洁 净秀美的另一世界。上下词意,层层 钩连,回环相生,互为因果。这便以 慢镜头的推移转换,逐渐展示出空明 澄澈、阔大幽静的绝妙境界。“扁舟 容与”写出了词人溪上放舟之时的安 逸自得之态。他深深为溪光山色所陶 醉,叩枻高歌,情怀豪宕,欲与鸥鹭 为伴,长住水云乡。“鸥盟”,谓与鸥 鸟为友。比喻隐者生活。“几番风 雨”,语意双关。溪光山色,在风雨 晦明的不同气候下,姿态万变,有看 不胜看之慨。此为表层含义。往深处 开掘,便可发现,本句又暗自交代了 寻鸥盟的原因。词人饱历沧桑,尘世 间的扰攘纷乱,苦难烦恼,使他感到 困惑。故而,他要摆脱尘世俗氛的 缠绕,在自然情趣中寻求心理的平 衡。
过片以“画图依约天开”承接, 使词的境界更为阔大,与首句意脉相 牵,突出了溪山的自然之趣。晴波淡 荡,桃李临波,碧云如水,山抹红 霞,早莺织柳,燕语如剪。此情此 景,和越中风光何其相似。词人岂能 不情怀欢畅,高吟长啸?时而推开篷 窗,仔细玩味着这一带的山光水色, 时而啜酒品茗,酝酿着笔底画图,真 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范仲 淹《岳阳楼记》)之慨。夜幕降临了, 一轮明月静静地印在波光粼粼的水 面,岸边的小葓 (蓼的一种) 随风起 舞,是那样消闲自得。不知什么时 候,海中潮水伴随着悠扬舒缓的笛声 涌进了这条溪流,但溪面上很快又平 静下来。眼前恬淡静谧的场景,使人自 然地忆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 绘的与世隔绝的世界。结末的“武陵 何许”即由此而引发。这一问句,虽 略带谐谑,却意味深长。意谓在纷攘 的尘世里,难以寻觅到象桃花源那样 的和平宁静的处所,而足以使人澄心 静虑的,便只有这“殊有武陵风貌” 的溪山了。词人明明爱上了此处山 水,却向过往渔人打问,何处有今日 桃花源。这里虽写明所问之人,仍属 自问。肯定句式改用疑问句表述,让 读者于问题中自行寻觅答案,的确委 婉多致,妙趣横生,余音袅袅,情味 无穷。正如李渔《窥词管见》中所 说: “以淡语收浓词者,别是一法, 内有一片深心。”
古人论词,主张“情景交炼,得 言外意” (张炎《词源》) 。本词上 片,词人以饱蘸激情之笔,极力渲染 溪山风景之胜,以健笔写阔大之景, 秀丽水光与苍翠山色交错涌现于毫 楮,层层转折,跳荡多变。这便为下 文的水上“容与”、“高歌鼓枻”、 篷窗孤啸、月下鸣笛创造出浓郁的感 情氛围。如果说上片着重描绘词人 “扁舟容与”的闲雅之态,那么,后 片则侧重于揭示其高远“幽情”。全 词情语与景语相交织,景语中蕴含激 情。摹写情态,如在目前,发抒情 感,委婉深曲,是一首出色的抒情佳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