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一点斜阳红欲滴。白鸥飞不尽,楚天碧。渔歌声 断晚风急,搅芦花飞雪满林湿。
孤馆百忧集, 家乡千里远,梦难觅。江湖风月好收拾,故溪云 深处著蓑笠。
天涯游子,客里悲秋,这一主题 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吟诵过。但正像 七个音符能组合成千万首各有特色的 乐曲一样,也就像赤橙黄绿青蓝紫七 色能描绘出无数缤纷绚丽的图画一 样,这一首词也就是凭借人们熟悉而 简单的几个意象,巧妙组合成了别有 一番滋味的游子伤秋曲。
词的上片描摹游子眼中的秋声秋 色: 斜阳,再没有那赫日中天,光芒 万丈,使人不敢仰视的扩张型神采, 在词人眼里,夕阳成了一点,这一种 收敛型的意象,描绘的是一种收敛型 的世界,表现的是词人收敛型心态。 然而对于这种悲壮的收敛与衰落,词 人又发现了一种美,那就是 “红欲 滴”的光彩。假如午日是以势凌人,夕 阳就是以情动人了,在伤感的文人眼 里,倒是这种无限美的夕阳,这种伤 感的夕阳更为可亲可爱,可感可叹。 这时,与夕阳为伴的有在碧天下盘旋 的白鸥,似乎它也在仓皇地寻找日 落前的归宿。湖面上,渔歌声似断似 续,终于归于寂寞,那是归去的渔 舟,留下的一片空灵,于是满世界便 只有晚来秋风带着各种秋声压过来 了。那顶着满头白发的芦花唱出切切 的哀歌,世界便只剩下凄凉,清秋世 界,无一不是伤感的诗境。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万物回归, “日入而息”的象征性画面,词的下 片便写 “回归”之思。“馆”字已暗示 羁旅之愁,“孤馆”进一步点明客舍 的寂寞与游子的孤单,“百忧集”写 艰难苦恨一齐涌上心头。古人安土重 迁,家乡观念很重,为实现孢负,追 求功名才不得不离家远游,但词人只 身在外,却仍处于孤馆,可见 “混” 得并不得意,此时,思家念亲之情就 会更强烈。伤心生平遭际,咀嚼坎坷 人世,千百种忧愁交错混杂,萦绕心 头。而在这诸种忧思之中,最强烈的 自然还是念家之情。那遥远的家乡在 游子的心目中经过滤光变色便更加温 馨。但思念越是强烈,家乡就越是显 得遥远。“家乡千里远,梦难觅”, 连梦中也回不了家乡,寻不到故居。 古人云: “思极不成梦”,“梦难 觅”正写出了思之极,于是,结尾处 便想象回到故乡后的平静和美的生 活。以此来缓解强烈的思乡之情。这 是一幅多么美的图景,结束了飘泊江 湖的生涯,回到故乡的溪流上,一叶 小舟任意飘荡,头戴绿蓑笠,身染春 草烟,在芦苇深处顶着悠悠白云,看星 换斗移,白鸥嬉戏,没有现在,没有过 去,也不需要将来,生活便凝固在这永 恒的静谧中。这幅美的图景在词人心 里已不知描绘过多少次了。但每次从 幻想中醒来,又只得踏上飘泊的路。因 为功成才能身退,但功名何日可成呢, 这就构成了贯穿几千年历史的文人的 进与退的矛盾,仕与隐的矛盾。这首 词结尾落在幻想中没有醒来,或许就 是为了保持那一点幻想中的美景吧。
这首词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这 就是,以简单而陈旧的意象,巧妙组 合成全新而动人的境界,如上片写 景,其画面上出现的无非是斜阳、碧 天、芦花、白鸥,这些景物在其它词 中已不知出现过多少次,但这些形象 通过词人情感的观照串联,又成了常 见而常新的意象,给人一种熟悉中的 陌生感,形成新的富有个性的意境。 又因为这些意象在前人诗词中已反复 运用,其意象本身已积淀了大量的美 的信息,具有深厚的“张力”,使人 联想到无数美的境界,因此,在这首 词中又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