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寄女文姝
花娇柳媚,问东君、正是芳菲时节。帐暖流苏,鸡 报晓、睡起峭寒犹怯。乌鸟情牵,青鸾信杳。追 忆当年别,临歧泪滴,衷肠哽咽难说。
凄凉 望断行云,柴门倚遍,空对闲风月。屈指归期, 无限恨、添得愁怀叠叠。镜影非前,人情异昔, 怎禁心摧折。欲凭谁诉,数茎新见华发。
这首《念奴娇》是作者以词代 信,写给已嫁长女张引元(字文姝) 的。远寄爱思,字亲意切,写尽作者 思念女儿的万种愁怀,满篇恨别伤逝 之情,凄惋动人。封建社会里,妇女 被排斥在社会活动之外,一生禁束于 家庭之中,她们中间只有极少数人, 由于某种机缘或条件,始得读书识字, 获得文化学识。王凤娴及其二女皆有 才学,都留有较多诗词,母女间唱和 寄答,亦为文坛雅事。
本词开篇用渐引笔法,由景入 情,将词人喜春的心绪和思女的愁怀 娓娓叙出。“花娇柳媚,问东君、正 是芳菲时节”,几笔画出人间一派秀 美春色。东君,司春之神,又称“东 皇”。句中“娇”、“媚”二字生动 地表露出词人对花柳爱不能禁的喜春 情绪。接下“帐暖流苏,鸡报晓、睡 起峭寒犹怯”,这是转笔,写词人春 日晨起时的心境。鸡鸣报晓,睡起骤 感春寒袭人,透进流苏暖帐,难于禁 受,不由心底产生一阵畏怯。喜春与 怯寒是两种相反的心理,作者在此连 写,反映出她蕴含在内心矛盾错综的 心绪。时令已是芳菲时节,但正如这 袭人的峭寒,母女离别,使人烦忧, 感到缺憾。接下一个对句引出词人忆 女之思: “乌鸟情牵,青鸾信杳”, 此取乌鸟反哺,以喻慈母思子之情; 以青鸾(用青鸟传说)传书、杳无音 信,诉说日夜思念之苦。上片最后三 句:“追忆当年别,临歧泪滴,衷肠 哽咽难说”,这是逆起,回想当年女 儿出嫁、辞亲别家时凄楚的情景,显 然,它是留在母亲心头最伤心的记 忆。
下片承前,把忆女的愁思尽力展 衍,篇末以词人黯然自伤作结。换 头“凄凉望断行云,柴门倚遍,空对 闲风月”,写出由于思念女儿,长日 里行止不安、思绪不宁的情形: 极目 远天,望断行云,因收不到书信,倚 门待望,临风伫立。“闲风月”照应上 片,说明“花娇柳眉,芳菲时节”对 于感受离别之苦的作者来说,只是闲 置的风月景色。她日夜盼望女儿归来, 计量着日期,不尽的思念已经化作重 重叠叠压在心头的“无限恨”,变成 无法排除的苦恼。“镜影非前,人事 异昔,怎禁心摧折。”作者满怀怅惘, 坐向镜台,发现自己的容颜已远非从 前,人事变化更大,更不禁悲从中来, 喟叹身心难以忍受的摧残和煎熬。结 句“欲凭谁诉,数茎新见华发”,这 是贯穿全篇的思女愁绪的顿结。下片 “凄凉”二字是重笔,是作者嫁女、 别女后心情的写照,也是通篇感情的 基调。
本词题材取之于家庭生活,从文 学史考察,这类词作虽社会意义有极 大局限,但在认识封建家庭亲子关系 方面,仍有可取之处。在父权、夫权 为上的家庭里,父子与母女都是血缘 上的亲子,但是于经济、伦常方面 论,却不尽相同。对于家业、财产, 父子具有占有与传承的权力,因此父 子厮守,世代相继。而母女不然,女 儿未嫁,母女一家; 女儿出嫁,则母 女生别,分为两家妇人。所以慈母与 嫁女之间感情的系念,总是带有苦涩 意味的。王凤娴的寄女词,情感深挚, 她在女儿面前是以词人或诗友的身分 出现的,所写没有 “女诫” 、“妇 训”之类,而是平等的感情的交流, 这在封建时代实为罕见。张引元亦多 忆母之作,有《点绛唇·答母》一 首,附于后供参考: “细雨初晴,暖 风早入芭蕉院。归期日盼,松尽黄金 钏。病起红楼,愁睹梅梁燕。无 由见,白云天远,十二阑干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