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秣陵秋旅
雁字起江干,红藕花残。月明昨夜照更阑。酒醒 忽惊秋色近,回首长安。
零落晓风寒,乡梦 须还,凤城衰柳不堪攀。木落秦淮人欲去,无限 关山。
这词上片“雁字起江干”,写的 是秋景:鸿雁来宾。秋色如何? “红 藕花残”,萧萧瑟瑟。擘开秋字,便 为秋心。这样景物,人的心境怎会舒 畅? “月明昨夜照更阑”,月光之 下,静夜思之,往事涌上心头。李煜 《望江南》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 中。”宋征舆怎样呢? “酒醒忽惊秋 色近,回首长安。”近秋,忽念故 都,酒也惊醒了。着一“惊”字,如何情 绪?长安是指故都,并非真说长安。 说长安为的叶韵; 同时,也是诗词惯 用术语。征舆回首故都,是怎样情绪? 李煜《菩萨蛮》词云: “故国梦重 归,觉来双泪垂。”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征舆无比沉痛,酒醒 之时,嗟叹不已! 下片“零落晓风 寒,乡梦须还。”看到残花败柳,一 番凄冷景象; 因思念家乡。这家乡是 指他的松江华亭米市桥老宅吗?那就 小看了。当要联系故国来讲的。故 国怎样? “凤城衰柳不堪攀”,只是 增人伤感而已。“凤城”指帝王所居 之城,这里是指明朝故都。杜甫 《夜》诗: “步蟾倚仗看牛斗,银汉遥 应接凤城。”凤城指唐之京城。这里所 说“乡梦”是和“凤城”联系着的。 “木落秦淮人欲去”,这是秋末冬 初,词人难于久待。“欲去”,能去 吗?“欲”字妙,只是想去而已。“无限 关山”,都是一样。“迷离满恨,江 南江北。”怎能去呢?李煜《浪淘 沙》词云: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 山。”《虞美人》词云: “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江山依旧,人物全非啊。 李词与宋词实可联系起来理解; 因 为,情之深处,轻重不同; 感情却是 相通的。宋征舆在那天崩地解的时 代,是有这沧桑之感的。河山破碎, 民生凋蔽,能无一点感动于衷吗?庾 信《哀江南赋·序》云: “年始二 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 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 逢,泣将何及。”征舆弱冠,遭逢大 变。虽曾应举,出仕新朝,故国之 思,却未泯灭。谭献在《箧中词》赞 叹此词为: “缩本《哀江南赋》”, 是有识见的。
陈子龙所作诗词,感时伤事,悲 愤苍凉。征舆仕清,不能望其项背; 但 是有其痛苦的。他干姑国有其款款之 忱。其《蝶恋花》词云:“宝枕轻风 秋梦薄,红敛双蛾,颠倒垂金雀。新样 罗衣浑弃却,犹寻旧日春衫著。偏 是断肠花不落,人苦伤心,镜里颜非 昨。曾误当初青女约,只今霜夜思量 著。”可以窥见在明清易代之际, 他的仕清思想感情上是有矛盾与痛苦 的。他是借妇女弃却新样罗衣,而著旧 日春衫来显示的。谭献评此词为“悱 恻忠厚”。他眷念故国,感情是深厚 的。
综观所选三词,词人寄寓于秣陵 一带,举目有故国山河之感。其所吟 咏,基本上是一个情调,一个用意。 孤怀愁怅,抒其眷念故国沧桑之 感。他处清初离乱之世,官虽至都察 院副都御史,值满人仇视、猜忌汉人 之时,不会有多少权力,难于有所作 为。情动辞发,眷念故国,却为真 情。宋词风格,采用传统比兴手法, 借燕与杨花,哀杨花亦所以自哀。写 得真挚动人,婉而多讽,如春水潺潺, 秋云舒卷,发其哀思,称心而言,读 之催人泪下。词有境界,有味道; 虽 非大家,自是名作。如云: “相见如 将离恨诉”,“留他如梦,送他如 客。”寓情于景于事。造境凄迷,托 情幽怨。如云: “春云白,迷离满 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 去时著尽东风力。”吐属清雅,一 种迷离怅惘之情,悱恻缠绵之怀,无 可奈何?反复玩味,其味无穷,齿颊流 芳。若置之宋词当属婉约派,写得淡 雅蕴藉。着墨不多,而灵警深折, 发人遐思。如云: “来时无奈珠帘 隔,去时著尽东风力。”中“无 奈”、“著尽”两词,“乡梦须还, 凤城衰柳不堪攀。木落秦淮人欲去, 无限关山。”中“须”、“不堪”、 “欲去”、“无限”诸词,清新自 然,看来意到笔随,实见词人文学修 养。有兴而来,却被珠帘挡着; 因 说: “无奈”。去时欲留,尽受东风 紧吹,故云:“著尽。”杨花去留,何曾见 有一点自主,只是似梦如客。乡梦“须” 还,故国何尝不“须”,还能留吗? “不堪”攀啊! “欲去”,无限关 山,都是如此,能“去”吗?只有说 “欲去”而已。文思深折如此; 然而 娓娓而谈,使人毫不觉得,谭献因评 此词: “探喉而出”。妙在尤能灵警 深折,否则流于浮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