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章江舟次读玉田词步集中韵
远水拖蓝,晴峰送翠,徐牵三板轻船。野岸风 筝,撩人恰是新年。垂杨不负东君约,袅鹅黄一 色堪怜。更悠然,几处渔歌,几点村烟。
家 山回首斜阳外,但萋萋芳草,淼淼长川。十八滩 遥,舟人指向鸥边。红牙漫拍王孙句,倚蓬窗聊 破愁眠。莫垂帘,尚有江梅,尚少啼鹃。
康熙十六年(1687) ,作者曾由 刑部员外郎出掌赣关榷税,这首词作 于经由九江、豫章(南昌)前往赣州 途中。题为“章江舟次”,已近赣 州。南宋著名词人张炎《玉田词》曾有 《高阳台》 “西湖春感”一首,作者 步其原韵。
上片写舟行章江时所见的水光山 色以及沿岸的秀丽风光。首韵“远水 拖蓝,晴峰送翠,徐牵三板轻船”三 句: 先写水,次写山。这里山青水秀, 作者在舟中欣然纵目,远望章江,仿 佛一条碧蓝的带子,一直拖引到远 方。两岸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送 来豁人心目的翠色。远水晴峰,蓝翠 相映,愈觉可爱。作者乘的是小船, 故称三板轻船。“徐牵”说明行舟上 水,靠纤工牵引。船儿徐徐前进,留 给作者更多的机会欣赏晴江景色。次 韵“野岸风筝”两句,点明行舟的季 节正当初春。河岸边上,已经有人放 风筝了。撩人的景物,告诉人们已经 是新年了。南方气候温和,有新年放 风筝的习俗。风筝一名纸鸢,鸢首以 竹为笛,风入作声,故名风筝。青年 士女,多喜为此戏。第三韵写岸边垂 杨,“垂杨不负东君约,袅鹅黄一色 堪怜。”一到春天,杨柳枝条飘拂着 鹅黄的颜色,“绿柳才黄半未匀”, 多情的杨柳,没有辜负东君(即春 神) 的佳约。看上去两岸一片鹅黄嫩 绿,真是可爱极了。第四韵写江边人 家的情景,带有生活气息。“更悠 然,几处渔歌,几点村烟。”在这片 美丽的风光中,更使人感到悠然自得 的,又无过于江上的渔歌和江村的炊 烟了。作者用“几处渔歌”,表明这 里是渔歌互答,“几点村烟”,显示 两岸人家,炊烟正袅袅升起。上片写景 极为细致,全是眼底风光。拖蓝的远 水,送翠的晴峰,淡黄的杨柳,野岸 的纸鸢,加上渔歌村烟,真是一幅明 丽的春江图画,色彩是天然的色彩, 声音是自然的清音,不仅作者自己身 在画图当中,也使读此词者,怡然神 往。
然而这一切毕竟是客中风光,作 者南行迢递,已值中年,面对浩渺的 晴川,萋萋的芳草,又不免产生思念 故乡之情。下片乃转而写客中乡思。 “家山回首斜阳外”三句,化用范仲 淹《苏幕遮》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句意,而更进 一层。范词谓无情芳草,乃在斜阳之 外;此词言此时惟见“萋萋芳草,淼淼 长川”,家山远在斜阳之外,表明 芳草犹可以望见,而家山却难以望 见。作者故乡在商邱,所以有这样的 感叹。接着下文写道: “十八滩遥, 舟人指向鸥边。”作者南行至赣州,要 越过赣江上的十八滩。十八滩有九滩 在万安,九滩在赣州。当年苏轼经过 此地曾有“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 头一叶身”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 惶恐滩》)之慨,作者此时正在经行 至赣州境内的九滩,所以“舟人指向 鸥边”这句,表明还有不少里程才能 通过江上全部的险滩。(按赣江上源 为章贡二水,章水为西源,贡水为东 源,而章水较大。作者所称之章汉, 已近赣州。)下云:“红牙漫拍王孙 句,倚蓬窗聊破愁眠。”红牙,即红 牙板。“王孙句”,指李重元《忆王 孙》 “萋萋芳草忆王孙”词,作者此 时因产生思乡之情,所以倚着蓬窗, 命歌者唱《忆王孙》词,借以聊破愁 眠(“愁眠”语本张继《枫桥夜泊》 “江枫渔火对愁眠”句),增添行舟 中的清兴。结笔: “莫垂帘,尚有江 梅,尚少啼鹃。”“莫垂帘”句和“倚 蓬窗”相应,“尚有江梅”再次点明 季节仍在初春,岸边除开新柳之外, 尚有未谢的江梅。“尚少啼鹃”,是从还 未到盛春着笔,所以说尚少啼鹃之声。 这三句是从玉田词《高阳台》原韵脱 化而来,反用其意。玉田《高阳台》 结句云: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 啼鹃。”是南宋亡国以后重游西湖之 作,故哀感深沉,情见乎词。作者在 清初文人中,仕途通顺,一生中未有 挫折,在他的《枫香词》中,绝少哀 愁之语。所以本词结尾三句,写的还 是舟行即景,而用笔轻俊,和作者当 时的心境是完全合拍的。
全词写景历历如在目前,语言清 丽,而景中寓情。“垂杨不负东君 约”,是杨柳的多情; 风筝撩人兴致, 是风筝之有情;芳草引起乡思,是芳 草之凝情。在作者的笔下,远水特地 拖蓝,晴峰有心送翠,而渔歌村烟, 更使作者有悠然自得之感,似乎江山 风物、自然景色,无不对作者一往情 深。所以“章江舟次”一篇,在当时 行旅词中,是情文并茂深见雅怀逸兴 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