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萧
浅绿摇窗,残红堆径,倦来独倚楼头。渐碧云冉 冉,初月如钩。无限柔情绮绪,已拚共,春色俱 休。更堪那,金波永夜,银汉清秋。
悠悠。 相思何处,怎剩枕残衾,独自淹留。听更阑横 笛, 声彻高楼。 楼外青去路, 空博得, 盼断双 眸。念惟有,盈盈溪水,长似侬愁。
这是一首思妇词。思妇题材, 《诗经》里就已经有了。这种传统题 材象一份永不陈旧的试卷,掂量着一 代又一代诗人的才情。陆埜的这首词 的主题是相思,一种剪不断、理还乱 的思念,一种刻骨铭心的恋情。描写 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情、景、想象 共成一体。情不能已,反复咏唱,直 到淋漓尽致。词一开始,就用一组对 仗工整的四字句,渲染出女主人公眼 中之景: 窗外微微摇动着的绿叶,小 路上洒满了红色的花瓣。“绿” 指 叶,“浅绿”即浅绿色的叶。“红” 指花,“残红”即落花。紧接着,作 者就用“倦来”一句勾出了主人公的 身影: 思妇疲倦而孤独地倚在楼头。 一个“倦”字、一个“独”字,为全 词定下了抑郁的基调。替主人公选好 视角以后,景色描写向远方展开。碧 云正在慢慢地升起来,新月如钩,多 美的夜景啊! 思妇心中不禁涌起无数 甜蜜的回忆,心中充满了柔情和美好 的思绪。“渐”,正、正值的意思。 如柳永《迎新春》: “渐天如水,素 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冉冉”,渐进的样子。“绮绪”, 美好的思绪。浅绿残红、碧云新月的 美丽景色唤起了思妇的回忆,使他想 起以往和心上人一起共赏美景、共度 良宵的柔情蜜意。可是,物在人去, 睹物思人,她不能不面对痛苦的现 实。“为伊消得人憔悴”,自己已经 将青春舍弃出去,让它和美丽的春色 一起了结吧。“拚”(pān)即舍 弃、豁出、不顾惜。“共”,和什么 一起之意。“春色俱休”与“残红堆 径”暗中遥相呼应,使开始的景物描 写有了美人迟暮、青春虚度的寓意, 又使得这里的抒情不致流于空泛。从 “倦来”一句至“无限柔情绮绪”, 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一次转折: 由孤 独、寂寞转向甜蜜的回忆。沉浸于往 日的回忆以暂时摆脱当今的痛苦。从 “无限”一句至“已拚共,春色俱休”, 又经历了感情的第二次转折:从回 忆中苏醒,回到无情的现实。以往与 今日的对比使今日的孤独和寂寞变得 更加难以使人忍受。词写到这儿,感 情已渐趋炽烈,已不同于开头“倦来 独倚楼头”那种压抑下的平静。可 是,意犹未尽,词人进一步将那种刻 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相思怨艾之情推 向顶点。红花绿叶的春色已经使我愁 肠百结、愁绪万端,岂能再受得了星 河灿烂、月光如水、长夜漫漫的秋 色! “更堪”,岂能忍受。周紫芝 《木兰花》词: “眼前不忍对西风, 梦里更堪追往事”,用法相同。“金 波”,月光的美称。“永夜”,长 夜。“银汉”,银河、星河。屈原的 名篇《九歌·湘夫人》已开咏秋之先 河,所谓“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成为千古咏秋的名句。屈原以 后,咏秋诗、咏秋赋、咏秋词络绎不 绝,其中颇多名篇佳作。而秋色也就 传统地带上了一种感伤的色彩。所以, 陆词在“已拚共,春色俱休”之后, 又有“更堪那,金波永夜,银汉清 秋”之说。在这里,“已拚共”一句 成为“更堪那”一句的铺垫,使主人 公心中的感伤郁闷之情得到更进一步 的抒发。上片以抒情作结,心潮翻 滚; 下片以抒情与上片相衔接,情绪 趋于平缓。“悠悠”一个短促的二字 句,从声调上停顿一下,以便自然地 完成节奏上由张到弛的过渡。悠长的 相思,何处是着落,何时才能了结 呢。如何只是留下空荡荡的床帏、冷 冷的枕衾呢? “怎”,如何、怎么。 那心上人怎么让我孤零零地滞留在这 儿呢? “淹留”,滞留、停留。以上 的描写均限于视觉的范围,下面又从 听觉的角度作了补充,与此同时,又点 明了时间: 已是更深夜阑,不知谁还 在吹着横笛,嘹亮悠长的笛声充满了 高楼。唐人有: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之句,又有“羌笛 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之 句,所以,深夜的笛声之类往往与人 们对亲人的思念联系在一起。而思妇 在听到这“声彻高楼”的笛声以后, 自然是更加惆怅而不能自己。“更 阑”二字,与“倦来”一句暗中照 应。它暗示我们,主人公“倦来独倚 楼头”已经很久很久了,虽然已经很 疲倦,但依然是难以成眠。这是一种 多么折磨人的痛苦啊,虽然那心上人 一点消息也没有,但是,她依然抱着 一丝侥幸之心,遥望着伸向远方的大 路。他当初正是骑着青马(“”, 青白杂色的马)从这条大路离去的。 然后,长久的凝望又换来了什么呢? 只落得望穿秋水而已。“博”,换的 意思。“眸”,瞳人,引伸为眼 睛。她想到,只有那满盈盈的不息的 溪水,好象我不绝的愁思啊。“念”, 想到。“侬”,我。至此,一个痴情、 执着,为相思所苦的思妇的形象已跃 然纸上。
这首词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形象 的提炼。浅绿残红,暗示着青春美貌 的即将消逝。碧云初月,使人回忆起 往日的欢乐。深夜的横笛,使她怀念 远方的亲人。楼外的大路,使她盼望 亲人的归来。这样精心选择的景物, 犹如一组乐器,围绕在相思主题之 下,互相补充、互相加强,使相思之 情得到了充分的抒发。陆埜的同时代 人、著名词人彭孙遹曾经赞誉陆词 “妍雅绵丽,颇与北宋名家风格相 似” (《国朝词综》)。彭的赞誉不 免有溢美之嫌,可是,陆埜有心师法 某些北宋名家的风格,也是事实。他 的这首词就明显地是学习李清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