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和人潼关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 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 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 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 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 月, 平斥堠, 如掌看春耕。
这首词是通过秦、汉、三唐的兴 亡史实,阐明关隘险阻之不足恃,胜 负兴废之不可凭,从而主张铲平斥堠, 发展农业,让人们过着和平幸福的生 活。沈祥龙说: “吊古宜悲慷苍 凉”,“咏关河宜豪放雄壮” (《论 词随笔》) ,此词既是咏关河,即 描写号称“关中锁钥”的潼关形胜; 又是吊古,即对秦京汉陵,重城温泉 的凭吊。所以篇中充满了 “悲慨苍 凉”之感,“豪放雄壮”之气。
词的上片,从潼关的形胜,写到 汉陵的荒废,一种兴亡之感,今昔之 悲,油然从肺腑中流出。下片从渔阳 的鼙鼓,西京的烽火,写到消灭战 争,发展生产,表现了词人对和平生 活的无限向往。词一开头,就把“山 河表里潼关路”的雄伟景象,用整炼 雄浑的对起之调,刻划了出来,呈现在 读者的眼前。太华,即西岳华山,言 其象三秦的王冠,气象峥嵘; 黄河的 怒潮,喷出了千堆雪; 百二重城,语 出《史记·高祖本纪》: “秦,形胜 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二千里,持 戟百万,秦得百二焉。”意即秦地险 要,二万人足抵诸侯百万之众。可见 潼关内山外河,拱卫着绵亘数十里的 “秦宫汉阙”,真是“一夫当关,万 夫莫开”。这是写潼关总的形胜,是 大景,是远景,是远远地映入人们眼 帘的视觉形象。“危楼千尺”四句, 是写潼关的近景,是用大小相间,视 听交错的手法,状难写之景。“危 楼”,是高楼,是指建筑在潼关之上 的战争设施。刁斗,是古代行军报警 的工具。首先扑入人们视线的是高至 千尺的危楼,相对来说是大景; 接着 传到人们耳鼓的是“静无声” 的刁 斗,自然是小景了。至于在“落日” 下随风飘卷的“红旗”,收入视觉; 在秋风里“牧马”的悲鸣,传入耳 鼓。这种意象的组合,构成一个完整 的艺术境界,使人形象地感到人事的 沉浮,历史的沧桑,从而引起无限的 兴亡之感。“闲凭吊”三句,是以景 结情。这“衰草汉诸陵”,是“西风 残照,汉家陵阙”的意象的再现,是 “秦宫汉阙,做衰草牛羊野”的历史毁 灭感的重新认识。它把吊古伤今之 情,物是人非之感,完满地表现了出 来。“还乡悲唱大风歌” (胡曾《沛 宫》)的汉高祖,“《瓠子》、《秋风》 信手裁”(朱昆田《史咏》)的汉武帝, 如今也只剩下了长陵、茂陵,隆起于 荒烟蔓草之间,供人们凭吊,供渔樵 闲话而已。这“兴亡满眼”的历史, 与“太华垂旒,黄河喷雪”的伟大山 河,与“危楼千尺”,“红旗半卷”的 雄壮关隘,形成大小、久暂的鲜明对 比,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顿时 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对战争的反 思,为下片的过渡,在蓄意、蓄势方面 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由上片的谈论秦、汉的兴 亡,转到专叙唐代的盛衰,进一步阐 明关山的险阻是不足恃的。它也分为 三个层次来写。“泥丸封未得” 三 句,言潼关天险,一丸可封,但渔阳 的鼙鼓,不是惊破了唐明皇、杨贵妃 的“霓裳羽衣曲”了吗?不是掀翻了 他们在华清池摆设的欢乐筵席了吗? 它用了《后汉书·隗嚣传》的一个众 所周知的典故。隗嚣的将领王元吹 牛说: “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 关”,可以成霸王之业,但很快就被 汉光武的军队攻破了。说明山川之险 是不可凭的。函谷,是秦的东关,在 今河南灵宝县,当豫陕两省的要冲,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以指潼关。 渔阳,秦郡,在今北京市以东地区, 安禄山从这里起兵,发动了历史上有 名的“安史之乱”。“早”,词曲中 的惯用语,是“本来”、“已经”的 意思。“平安烽火”,是唐代边防线 上一种“平安无事”的讯号。即每隔 三十里设一烽火报警点,每日初夜, 放烟一炬,叫做 “平安火”,以告诉 内地,前线没有军情。西京,指长 安,对东都洛阳而言。言自从安史乱 后,长安再也看不到“平安烽火” 了。换头,贵在突兀挺拔,蓦然而 来,这首词之所以显得特别挺拔遒 劲,正是因为它起得突兀,出人意 表。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 “自古帝王设险”二句,总结秦城百 二,汉家诸陵,唐代的“安史之 乱”,都说明单纯凭恃山川的险阻, 是不能长治久安的。任何一个朝代的 统治者,都希望 “黄河如带,泰山若 砺,国以永宁” (《史记·高祖功臣 侯者年表》),然而曾几何时,“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 ,而秦之社稷沦为 废墟了; 桓灵无道,鼎足三分,而汉家 诸陵“都做衰草牛羊野”了;渔阳鼙 鼓,潼关陷落,而唐代的“九重城阙 烟尘生”了。这些历史的教训,告诉 我们: 山川形胜不足恃,猛将悍兵也 不足恃,从而引出词人的无限哀叹,这 就是第三个层次的“何年月”三句。它 所反映的思想,与杜甫的“安得壮士 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洗兵 马》),“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 田牛得耕” (《蚕谷行》),是相似 的,是相通的。“斥堠”,是侦察、 瞭望的处所,是古老的军事通讯设 备,词人主张铲除它,使地平如掌, 人民得以安居耕作,“如掌看春耕”, 是一幅极美的画面,这显然是词人的 希望和理想,哪年哪月,才能成为现 实呢?是谁也回答不了的一个问题。 然而这种愿望是强烈的,是历代的许 多诗人所向往的,因而能够突破时 空的限制,放出永不熄灭的思想光 辉。这样逐层深化,以情结景,自然 辞意高绝,迤逦入胜,给读者以思想 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