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
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台绝顶晾楼。西风泠 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辄成此解
岛列千螺,舟横万鹢,碧天朗照无际。不到珠 瀛,那识玉盘如此。划秋涛,长剑催寒; 倚峭 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
却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楼成市。诉与瑶 阊,今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喝蟾停,鸣画 角,恐惊蛟睡。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里。
道光十八年(1838)底,林则徐 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 年三月到达广州。而邓廷桢在十九年 阴历十二月调任闽浙总督,二十年初 就离开广州了。据此,邓廷桢、林则 徐(少穆)、关天培(滋圃)同在广 州过中秋的时间是道光十九年。这首 《月华清》即写于此时。
词的上片 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 中秋月夜虎门海口外沙角炮台要塞的 图景——碧天如洗,皓月当空,一望 无际。星罗棋布的岛屿犹如千螺散立 海中。港内战舰渔舟,帆樯林立。使 人深感要是不到广州海上,那里能看 到这样圆、这样明的月亮呢?下面转 写词人的复杂感情: 一方面豪情满 怀,要用寒光闪闪的长剑划破滚滚海 涛; 另一方面又沉醉于峭壁短箫的声 声呜咽。接着又想到晋代征西将军庾 亮(字元规)也曾登武昌南楼据胡床 赏月啸咏的史事,不过,这是那时的 情思。读至此,我们当然会问,词人们 现在的情思呢?我们知道,自从林则徐 奉命到广州禁烟,六月三日就在虎门 海滩当众烧毁缴获英美烟商的二百三 十余万斤鸦片,同时加强海防,痛击 敌人的侵扰。在这中秋月夜,当然更 应注意。所以身为两广总督的词人和 钦差大臣林则徐、提督关天培,同登 海防要塞沙角炮台,亲临前线,以防 万一。赏月,这不过是附带而已。这 和晋代庾元规登南楼据胡床赏月啸咏 的情思当然不同。
下片开头紧接上片的意思说,料 想是天上通明殿的玉皇大帝关照了天 门(瑶阊),要使今夜月亮特别明 亮,因为怕人间云雾迷蒙,可能会被 敌人利用来进犯。(“蜃楼”,光线经 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 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 幻景,常发生在海边或沙漠地区,称 为“蜃景”、“海市蜃楼”,这里借 指英国侵略者。)当然,这是中秋月 夜,置身前线的想象之辞。下面又兜 转笔锋,继续写他们的情思。他们用 深杯喝酒,酒没有醉(“待喝蟾停”, 用李贺《秦王饮酒》诗:“酒酣喝月 使倒行”意。“蟾”,蟾蜍。我国古 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之代称月)。 他们也不愿吹响画角,恐怕惊醒沉睡 的蛟龙。极写当时的寂静。最后以在 晴朗的中秋之夜,三人同在一处赏 月,而不象当年苏轼和他的弟弟子由 那样“千里共婵娟”作结,照应了词 的开头。
以中秋月夜为题材的词是很多 的,而这首中秋词写在海防要塞的绝 顶,写在敌人虎视眈眈之时,这就不 一般了。它反映了作为前线将领的词 人,既有对这次不平常的中秋赏月的 深情,也有对敌情的高度警惕。正因 为这样,他对这次中秋赏月的印象是 很深的。所以三年后,也就是道光二 十二年(1842),他谪戍伊犁的一 个中秋月夜,他还在《壬寅伊江中 秋》诗中说: “今年绝域看冰轮,往 事追思一怆神。天半悲风波万里,杯 中明月影三人。英雄竟污游魂血,枯 朽空余后死身。独念高阳旧徒侣,单 车正逐玉关尘。”怀念这次沙角炮台 的中秋月夜和已经阵亡的关天培、正 在到伊犁路中的林则徐。
这首词成功之处在于写得含蓄、 有气势,用典贴切。但象“不到珠瀛, 那识玉盘如此”之类,也不能不说是 败笔。不知读者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