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类·以寻常语度入韵律的宋词赏析

2019-05-30 可可诗词网-宋词艺术 https://www.kekeshici.com

声韵类·以寻常语度入韵律的宋词赏析

【依据】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 “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张瑞义 《贵耳集》 卷上)

【词例】

永 遇 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解析】本词是作者晚年流寓长安时所写,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用四字对开篇,色彩绚丽,形象飞动。落日的余晖如同熔化的金属般火红璀璨,红了半边天; 傍晚的彩云轻轻飘浮,仿佛围绕着一轮皎洁的璧玉般的明月。这无疑是一个分外晴朗的夜晚,预示着今年元宵佳节的天气非常可人。这本是令人高兴的兆头,但词锋却陡然一转,作者叹道:“人在何处?”乍一读来,很感突兀,细加体会,方知其妙。这是词人抒发感慨的根本原因,为下文的忆昔埋下伏笔。此句意谓今年的元宵佳节碰上这么好的天气,本应高兴才是,可是我现在在哪里呢? 人们又都在哪里呢? 还能高兴起来吗? 四字之中有对国破家亡流寓他乡的无限怨艾情绪,深层次中也有对那些忘却家国之仇的上层士大夫们的讥讽,含有林升 《题临安邸》 诗句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意蕴。正因为有这一层意思,才使前后文脉畅通。“染柳烟浓”三句进一步叙写初春之景色。浓浓烟霭的缭绕使柳色显得深重,《梅花落》 的笛声中吹奏出梅花开始凋谢的哀怨,春意才有多少呢?“知几许”是知多少的意思,语义上偏重于少。“吹梅笛怨”显然是暗用李白 《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意,藉此抒发深深的故国之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前两句承前,说不但天气晴朗,而且也很暖和,正是出游的良辰。“次第岂无风雨?”又作一转折,意谓别看天气这么好,难道不会很快变天吗?次第是很快、转眼间的意思。这仿佛有点杞人忧天,但这正反映了作者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后所形成的特殊心境。金人铁蹄的践踏,丈夫赵明诚的急病暴亡也仿佛是 “次第”间发生的风雨,令人无法预料。正因有此心境,他才谢绝那些乘坐 “香车宝马”“来相召”的 “酒朋诗侣”们,抒情线索很明显。

下片分为两层,前六句追忆往昔之繁盛,后五句描述眼前之衰飒。“中州”指中原一带,这里代指汴京。当年在汴京时,闺中闲暇无事,人们又特别重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一天。每逢此节,少妇淑女们个个都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戴着时髦的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插着用金线撚丝所制的雪柳(古代妇女一种头饰),衣饰整齐,说说笑笑,前去游逛观赏花灯。这几句极力渲染当年汴京的繁华和自己闲适舒畅的生活,语调轻松欢快。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能留存在美好的记忆之中。越是回忆这些景象,越会感到现在的孤独与愁苦。以下五句则转为直接抒写现实之伤感情愫。“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三句如话家常,倾述自己孤苦无依的生活处境和近于绝望的悲凉心境。早年光彩照人的少妇如今已成了面容憔悴,满头花白发的老太婆,早年与丈夫缱绻相依,饱享夫妻和谐之福的自己如今却成了孑身一人,孤苦无依的寡妇。因此,真不愿意在元宵佳节的夜间到热闹的地方去。倒“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最后一句于抒情中又起一层波澜。词人不想去热闹处游玩,怕因他人之成双成对卿卿我我的幸福情景反衬出自己的形单影只而受到刺激。但外面的元宵佳节毕竟是非常热闹的,她又怎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只不过是帘外的那个世界已经不再属于她罢了。可见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生活细节极为深刻地表现出词人失落、愁苦、悲哀的心境。

李清照对词之音律要求非常严格,甚或可以说达到了近于苛刻的程度。她在 《词论》 中说:“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创作诗词时也是恪守这些规则的。仅以本词末尾五句为例,按照 《词谱》,这五句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稍加考察就会发现,李清照这五句词的平仄完全合乎这一规则,决无只字违拗。可见作者掌握驾驭语言,运用音律规则的熟练程度。张瑞义所云“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这是行家里手的经验之谈。能将寻常语言用于词中并不太难,但要使这些语言完全符合音律的要求就不那么容易了,非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便无法做到这一点。李清照词作则多有这种特点,如“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念奴娇》 萧条庭院);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孤雁儿》 藤床纸帐) 等词句皆浅近易晓,如话平常,但又妙合音律,表现了女词人的非凡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