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是咏杭州西湖诗中的杰作,也是苏诗中的名篇。就其传诵之广、影响之大来说,在古往今来的西湖诗中,无出其右者了。清代的王文浩说: “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话不算过分。
苏轼两度来杭,创作西湖诗约一百六十余首。这些诗大都是对一景一物或一时一事的具体描述或抒怀。虽然,就其总体来说,西湖山水的阴晴雨雪,昼夜更换,四时变化,无论是秀丽的、清幽的、壮阔的、雄奇的,乃至怪异的、惊险的,各种变幻多端的景物,都在苏轼诗歌中得到反映。但象这首,以神来之笔和化实为虚的手法,对西湖山水景观作整体描绘,并且饱含情感之作,在苏轼众多的西湖诗中,也是很难得的。
诗的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晴空映照下的西湖水。“潋滟”二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的魅人情态。第二句“山色空濛雨亦奇”,写烟雨笼罩下的西湖山色。“空濛”二字,绘形绘色地写出了西湖山色在迷濛细雨中的态势。作者选择西湖山水中最富有特征的“水光”和“山色”,又当它们在“晴”与“雨”的特殊气象条件下,加以描摹渲染,不仅逼真地描绘出晴湖和雨湖中的旖旎风光,并通过“好” “奇”这两个带有评价色彩的字眼,把自己对西湖的热爱之情也表露无遗。这两句诗虽然没有着力铺彩设色,然而西湖景色的变幻无穷,一派生机,也包揽无遗了。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说: “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何处着一毫脂粉颜色。”在西湖中山公园的“西湖天下景”方亭,两旁有一幅楹联曰: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下联正是采取了苏轼这首诗的前二句诗意。
诗的第三、四两句: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就是西施,是我国古代越国的著名美人。用越国美人西施来比喻绰约多姿的西湖山水,又带上一个共通的“西”字,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令人叹服。从此西湖也就得了西子湖这样一个雅号,并且深入人心,乃至名闻全球。苏轼是古代诗人中善用比喻的一个。他以“西子”比西湖,是从整体上来看西湖之美。就是说,西湖之美是全方位的美,是无往而不美。西子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晴景雨景,虽不相及却可相通。在这里,通常所说的喻体和喻词似乎已失去了明确的界限。我们既可从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境中,领略到西湖的绰约多姿,也可以从西湖的晴雨变幻中,想象出西施的尽美尽善。前人也说过: “此诗义是为西子写生也,要识西子,但看西湖。”(《东坡诗话集》卷上引《扪虱新语》)大概诗人也十分满意这一神来之喻,因此在诗中屡用西子比西湖。《次韵刘景文登介亭》: “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次韵答马忠玉》: “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后人对苏轼的西子之喻也赞赏不已。例如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说: “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二中说: “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夏承焘教授在《说苏轼的西湖诗》一文中说: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一)由于语言浅显; (二)由于用上一个贴切的比喻,是大家熟悉的古代美人,并且是浙江本地人——西施,令人倍感亲切; (三)诗里并且包含人生哲理。”最后一点也许人们不易理解,联系作者其他杭州山水诗也就了然。夏教授说: “‘水光潋滟’一首诗,初读以为只是写西湖晴雨光景;但苏轼是有哲学修养的大家,他的‘吐属不凡’,和一般诗人不同:这首诗不为说理作,而自然流露‘无入不自得’的理趣,比那些专为说理的更为隽永有味。” “由于它能深入浅出,并且若有若无地在写景里流露出来,令读者‘浅深随所得’地各有领会,所以收到特别好的效果。”
苏东坡不甚喜妇人,而诗中每及之者,非有他也,以为戏谑耳。……其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乃咏西湖之作也……虽与妇人不相涉,而比拟却好,且其言妙丽新奇,使人赏玩不已,非善戏谑者能若是乎? ( [宋]袁文《瓮牖闲评》)
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公凡西湖诗,皆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然皆在《钱塘集》中。其后帅杭,劳心烖赈,已无复此种杰构,但云: “不见跳珠十五年”(见《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诗)而已。([清]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九)
-
《三衢道中》(曾几)
[2019-05-13]
-
《东马塍》(朱淑真)
[2019-05-13]
-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2019-05-13]
-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严羽)
[2019-05-13]
-
《临平道中》(道潜)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