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常德》(萧立之)
萧立之
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
海图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
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
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
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
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
这首送别诗,一反古诗词那种伤春怀远、悲秋苦离的俗套,而是以远行人的去处为描写对象,借题发挥,感慨时事,抒发了亡国遗民的心声。全诗情韵凄绝,寄意遥深。
被送别的人去常德,常德府有个桃源县,相传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桃源即在此,因而,处在遗民地位的诗人,对这块人人心向往之的与世隔绝的清净乐土,也神往之至。诗的开头两句先点明送别的时令和气氛,接着两句设想远行人到了桃源洞溪,为以下发挥题旨,抒写感慨作引子。“秋风原头桐叶飞”,从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句演绎而出; “幽篁翠冷山鬼啼”,从屈原《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句化出,都是意在渲染、烘托秋令之时送别的寂寞凄凉和清冷萧条的氛围。“海图拆补儿女衣”,是用杜甫《北征》里的“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诗意,说穿的是东补一块西补一块的衣服,与下句的“轻衫”相应。尽管如此,一想到将去的地方是桃花源,心里不禁畅快起来。“笑指秦人溪”与“翠冷山鬼啼”的送别情景适成鲜明对比,诗情也由沉郁凄清转向豁达疏朗,暗示了诗人急于寻地避世的愿望。
接下去,诗人承接“笑指秦人溪”句意,驰骋想象,设想远行人到桃源后将编蓬结宅、采薪食果,过起隐遁生涯。桃花源为什么那么令人向往呢?按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桃源洞里的居民,其祖先都是逃避秦始皇暴政而去的,长期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汉魏晋之事,他们“皆叹惋”。由此才得知晋以前,桃花源就是这样一片远离尘世,清净无为,不知外界盛衰兴亡的乐土。他们对“降唐臣宋”的事当然更不知道,因此也就不会有家破国亡的切肤之痛和悲哀了。遇上这样的世外仙境,谁不想住下来呢,更何况身受异族欺凌的遗民? ! “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这与其说是诗人对友人的期待与祝愿,还不如说是诗人自己殷切希望寻得这样一块避世静地。正因为这样,他进而劝友人在桃源洞溪编蓬结宅停居下来,过那种采薪食果的隐匿生活。“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人世间黄尘遮目,实在太污浊肮脏了,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一旦在桃源住下,就不要再回来向我们报信了,免得象《桃花源记》的渔夫,出洞以后就再也找不到那片乐土。结语“不用归来”,含意蕴藉,感慨万端,可以说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与元统治者誓不合流的心境。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后,以桃源为吟咏对象的诗不知几何。萧立之的这首诗,虽也借着吟咏桃花源抒发自己企羡隐逸的情怀,但它有别于一般士大夫笔下的消极遁世之作。家国沧桑之变,山河破碎之状,使这位孤臣感受到的是亡国的惨痛;在明知宋室江山恢复无望的情况下,便宁愿避居山中,去过曲肱饮水的生活,“深山处处人夷齐,锄荒饭蕨填朝饥”(《春寒叹》),做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以保持气节。这首诗劝友人逢桃源便终老的话,其实是诗人及其同时代的南宋遗民的共同心理的写照,也是民族思想的曲折反映。
-
《三衢道中》(曾几)
[2019-05-13]
-
《东马塍》(朱淑真)
[2019-05-13]
-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2019-05-13]
-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严羽)
[2019-05-13]
-
《临平道中》(道潜)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