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洪二首(其一)》(苏轼)
苏轼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惊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崄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师所呵。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作者时任徐州知州。这年秋天,他与参寥禅师放舟游百步洪。百步洪在铜山县东南二里,又名徐州洪,与泗水相通,悬流迅疾,水中乱石激涛,凡百余步,故名百步洪。是当时徐州的名胜之一。
诗前有序。全诗二十四句,可分前后两半:前半描写百步洪非凡的胜景;后半由序文“追怀曩游,已为陈迹”所引起的感慨,纵谈人生哲理。
诗的开头四句先用白描。舟行的轻捷,船夫的大叫,野鸭的惊飞,乱石的冲撞,构成了一幅长洪陡落、急湍跳荡的画面。接着四句连用妙喻进行渲染。作者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有敏锐的觉察,他抓住奔流迅疾的特点,以生动的形象,作具体的比拟: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连贯错落的七个形象,极言长洪汹涌奔腾、惊险直下之声势,使人如身临其境,不觉为之目眩神摇,惊心动魄。作者想象联翩,笔力奔放,摹写逼真,奇势迭出,表现出诗人惊人的描摹能力和艺术技巧。这种“取以为喻,不一而足”的写法,称之为“博喻”。接下来“四山眩转”两句写船中的感受。四山似转,急风掠耳,只见飞流溅沫,百漩千涡。可谓是险中得乐。然而作者认为“崄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崄”同“险”。“水伯夸秋河”,《庄子·秋水》篇:黄河之神(水伯)看到秋水大涨,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后来看到北海之大,才自叹识见寡陋,贻笑大方。作者这一感触是“会景而生心”,且在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以下十二句就由描写非凡的胜景转入感慨之中。
“我生乘化”以下六句是作者对生命、意念和世事的看法。意思是人活着,顺随生命自然变化,世间一切事物都象流水一样永远奔驶、消失。而人的意念不为时空所限,一念之间已过遥远的新罗国。世人中不少人成日只知道争权夺利,好象处在醉梦里一样,岂能相信世事巨变竟象荆棘埋铜驼呢?待觉悟过来,俯仰之间已经历了万千变化,再回头看这流水仍是很从容自得的样子。“荆棘埋铜驼”,比喻世事巨变。晋时索靖有先识远见,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外铜驼叹道: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劫”,梵文佛家语“劫波”的省称。“委蛇(yi)”同“委佗”,从容自得貌。“君看岸边”以下四句,是对舟中人说的话。君看苍石上有多如蜂窠般的篙眼,可见来此一游的古人不少,但皆迹留而人去。接着语气坚定地说:只要自己的思想能够旷达,大自然即使运转变化很快,对我又能怎样?“住”,佛家语,僵化的意思。这里连用佛家语,更多地是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怀,与世无争的洒脱之态。至此,论禅理,谈人生,戛然而止,引向结束: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师所呵。”“”,争辩声,“呵”,怒责的意思。作者幽默地提及参寥禅师,与诗前序文首尾相应。
这首诗在描写百步洪非凡之景的基础上大谈禅理,杂有一些佛道的消极思想因素,但其中所昭示的劝人胸襟开阔,不被外物所拘牵的思想,却又有其积极的一面。此诗在艺术手法上,突出的特色是比喻连用。连续七个比喻,且四句中有三句是一句而有两比的,新颖、奇警,丰富、贴切,使人耳目一新。充分表现了苏诗长于比喻的诗风,“自成创格”,“古所未有。”
韩苏两公为文章,用譬喻处,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苏公《百步洪》诗云: “长洪斗落生跳波,飞电过隙珠翻荷”之类,是也。(洪迈《容斋三笔》卷六)
东坡大气旋转,虽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如《百步洪》诗: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形容水流迅驶,连用七喻,实古所未有。(赵翼《瓯北诗话》卷五)
用譬喻入文,是轼所长。此篇摹写急浪轻舟,奇势迭出,笔力破余地,亦真是险中得乐也。后幅养其气以安舒,犹时见警策,收煞得住。(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
语皆奇逸,亦有滩起涡旋之势。后半全对参寥下语,诗须如此,用意方不浮泛。(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十七)
惜抱先生曰: “此诗之妙,诗人无及之者也,惟有《庄子》耳。”余谓此全从《华严》来。(方东树《昭昧詹言》)
今日更新
-
《三衢道中》(曾几)
[2019-05-13]
-
《东马塍》(朱淑真)
[2019-05-13]
-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2019-05-13]
-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严羽)
[2019-05-13]
-
《临平道中》(道潜)
[2019-05-13]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