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贫女》(梅尧臣)
梅尧臣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藉。
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史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赵元昊接连进犯西北边陲延州等地,朝廷缺少正规军,六月,仁宗下诏陕西、河北、河东、京东西等路增募弓箭手。地方官吏为邀功请赏,滥行征点,不分老弱,一时间弄得民怨沸腾。这年梅尧臣任汝州襄城知县。汝州属京西路北路,在增兵范围之内。诗人目睹人民死亡相继,深为愤慨,写了《田家语》和《汝坟贫女》两篇现实主义诗篇,对时政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和愤怒的控诉。诗前小序说“时再点弓手”,当是这年秋冬所作。汝,水名,出汝州天息山,入淮河。坟,大堤,汝坟即汝水岸边。《诗经·周南》有《汝坟》一篇,用妇女之口陈述,感伤世乱,诗人以此为题,直接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的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孤苦伶仃的贫家少女,边走边哭,哭声凄怆,充满悲伤与怨愤。从听觉的角度写,为全诗渲染出凄凉的气氛。以下转述贫女哭诉的内容,又分几层。首先写老父被征入伍。“孤独无丁壮”,可知这是个父女俩相依为命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也不能幸免,郡吏的残暴到了何种程度! “龙钟去携杖”,即“龙钟携杖去”,如此老迈衰弱,被驱作战,岂能免于一死?这不仅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也有力地暴露了朝廷的腐朽荒唐。贫女心知与老父生离即为死别,万般无奈,只好嘱托同去的邻里一路善为看视,“勤勤”两句,语意辛酸。“适闻”以下几句叙老父死亡。贫女听说邻里中有人从军中归来,便去打听老父消息,而心里早已怀疑老人是否能支持下去,果然,她预计会发生又害怕发生的事被邻人证实了。这几句质朴无华,表现贫女心理,深切真实,沉痛动人。“弱质”以下六句是贫女就眼前绝望的处境发出的悲诉。“弱质”言自身,老父一死,从此无依无靠; “横尸”言老父僵死河边,不能安葬,女儿怎能忍心?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虽生何益,还不如死。想到此,悲愤已极,因而禁不住“拊膺呼苍天”,发出是生?是死?究竟如何办的呼告。诗的感情至此达到高潮。
这首诗的好处,首先是选材典型。据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记载:康定、庆历之际,赵元昊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在这样广泛的社会悲剧之中,作者只选择了相依为命的老父弱女的悲惨命运来写。在当时老父尚且不免,其他可想而知。这就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揭示出当时的历史真实。对于这一典型事例,作者处理得十分精炼。正如杜甫的《石壕吏》一样,作者让读者同他一起倾听人物的诉说,郡吏捉人,老父被征,老父死亡,幸存的邻里归来等等情节,都从贫女口中带出,省却多少笔墨。
-
《三衢道中》(曾几)
[2019-05-13]
-
《东马塍》(朱淑真)
[2019-05-13]
-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2019-05-13]
-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严羽)
[2019-05-13]
-
《临平道中》(道潜)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