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南宋洪迈在《容斋五笔》卷七引苏轼《韩斡十四马》诗后说:“诵坡公之语,盖不待见画也。”可见其题画诗有如见画作的特色。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今天已无幸瞻其真迹,但一读苏轼这首题画诗,画面磅礴的浩气和长江两岛屹立江心的雄伟气势,仍可想见。
李思训是唐朝宗室,擅长于山水画,因为曾任左武卫大将军,所以称他为“大李将军”。他的画笔致遒劲,金碧辉映,不仅特具风格,而且成为传统的山水画的一种重要样式,称为“金碧山水”或“青绿山水”。李思训曾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做过官,他笔下描写的长江风光景色,尤其生动,加上细致的刻画和对色彩的重视,因而使画面栩栩如生,别具神韵。
苏轼在这首诗中,不仅将画面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融进自己切身的体会,诗人的感受和画面完全融合无间。诗人化用前人成句而别出新意。“大孤”、“小孤”为江中两座山。大孤山,在今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面环湖,孤峰独立,气势颇为壮观;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县以北,安徽宿迁县东南的长江中。在山水苍苍之间,两座高山屹立于江流之上,遥相呼应。诗人运用比兴手法,由天地间开阔的气势,进而描绘了作为主体景物的两山之风光。崖崩路绝,猿鸟远去,写尽两山之陡险;乔木参天,青翠茂密,极尽两山风光之美丽。接下来四句,诗人以精炼深永的笔墨,在描写气势雄浑邈远的山水的同时,注入主观的感受,尽情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客舟何处来”二句,细致刻画了舟游的感受,而“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两句,没有身历其境的人,是领略不了这样的意境的。作者融主观印象于客体画面之中,产生了物我同一的艺术效果。
以上似乎将画面的意境描述已尽,作者笔锋陡转,又把读者引向更神奇美妙的民间传说中。“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既喻画中两山的神态,又是暗喻传说中小姑的形象。小孤山讹音作小姑山,于是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创作了种种民间传说。小孤山附近有澎浪矶,人们将“澎浪”谐音成“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诗人将长江和鄱阳湖比作“晓镜”,又把大小孤山喻为女子头上的两个发髻。末二句“舟中贾客”则与前面的“客舟”呼应,它通过对这一美好传说的渲染描绘,使读者产生更广泛自由的联想。
这首诗作不仅描摹了画面的形象,而且表达了一种内在的神韵。既有对画的肯定和赞美,又创造了一种“空妙”之境,耐人咀嚼吟味。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谓此诗“神完气足,遒转空妙”,确是妙评。
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敕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谬哉。(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川峰麓,虽萧然有出尘之姿,然颇以云物间之。作浮云杳霭,与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刑尽矣。
(苏轼《跋汉杰画山》)
绰有兴致。唯末二句佻而无味,遂似市井恶少语,殊非大雅所宜。(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十七)
此诗为古乐府,别为一体,妙在一结,含蓄不尽,使读者自得之也。且小姑本属山名,人皆知其传误,非若烈女贞姬,遽遭诬谤,诗必为之指证辨雪者也。晓岚诋为市井恶少语,此以市井恶少身而得度者则然,于诗何尤? (王文诰《苏诗集注》)
-
《三衢道中》(曾几)
[2019-05-13]
-
《东马塍》(朱淑真)
[2019-05-13]
-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2019-05-13]
-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严羽)
[2019-05-13]
-
《临平道中》(道潜)
[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