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坑入前城》(黄庭坚)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宋诗评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黄庭坚

刀坑石如刀,劳坑人马劳。

窈窕篁竹阴,是常主逋逃。

白狐跳梁去,豪猪森怒嗥。

黄云觉日瘦,木落知风饕。

轻轩息源口,饭羹煮溪毛。

山农惊长吏,出拜家骚骚。

借问淡食民,祖孙甘餔糟?

赖官得盐吃,正苦无钱刀。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为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王安石的新法规定,各地的食盐都由官府统一派销。这年四月,庭坚亲自深入万岁山、早禾渡、观山、劳坑、刀坑口等穷乡僻壤,作了多天的调查,了解到正在推行的盐法有不少弊端,地方官吏为争功邀赏,往往把盐硬摊给农民。农民不肯买,就要受到严惩。在下乡调查过程中,他写了十多首诗以记此行,其中不少篇章反映了现实生活和民间疾苦,是黄诗中的民主性精华。本诗是写作者在劳坑所见的情景。

一、二句写旅程之艰苦。“刀坑”、“劳坑”,都是太和县境的偏僻山区。由“刀坑”之名而引出“石如刀”,由“劳坑”之名而引出“人马劳”,刀、劳二字分别置于一、二句之首尾,重复出现,从视觉上突出地势之险峻和山路之崎岖。“窈窕”,幽深貌,“篁竹”,丛竹,“逋逃”,逃亡。三、四句说,那阴暗幽深的竹林,正是逃亡的百姓藏身的好去处。这里没有正面写百姓“逋逃”,只是用虚笔从侧面加以烘托,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下面,作者没有接着“逋逃”这个话头说下去,而是将笔锋一转,用四句诗勾画劳坑的恶劣环境。笔情跳脱,与上下文似衔接非衔接,结构上显得突兀不平。“跳梁”,腾跳貌,引伸为嚣张、蛮横,“森怒”,盛怒,“嗥”,吼叫。五、六句,以野兽出没怒吼,极写环境之荒凉,暗示农村的破蔽,读来令人触目惊心。七、八句以萧瑟的景色,烘托阴森的气氛,曲曲传出村民的悲凉心理。“日”而曰“瘦”,“风”而曰“饕”,下字切至深刻,力透纸背。这里黄云蔽天,日光暗淡,仿佛太阳也变得瘦小了,说明大自然的恩赐对劳坑农民是很苛刻的。“饕”,贪婪。“木落知风饕”,语意双关,字面上是说,木叶的凋落是由于风的摧折,言外之意,农民的穷困是由于官吏的贪婪。黄庭坚在赠刘士彦的诗里,有“��独困吏饕”之句,这是“木落知风饕”的最好注释,而“风饕”之隐喻“吏饕”,也是灼然无疑的。“轻轩”,轻便的小车。县令的小车停在源口,终于来到了劳坑。此句记行踪,与起首二句遥相呼应,针线很密。“饭羹”句,写农民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他们家无余粮,只好靠“溪毛”(溪中水藻)充饥。“山农”两句,写县令到来时,农民惊慌失色,全村一片骚动,寥寥十字,非常形象逼真地刻画出老百姓对官吏的畏惧心理。最后四句,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农民一贫如洗的困苦生活,作了进一步的揭示和暴露。“餔”,吃,“钱刀”,钱币。县令亲切地询问山农: “你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甘愿吃淡而无味的糟糠,而不肯买盐呢?”山农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依仗官老爷才有得盐吃,可是我们正苦于没有买盐的钱啊!”原来淡食并非山农之所愿,其所以东藏西躲,不向官府买盐,乃是苦于缺乏“钱刀”,这是多么真实而又沉痛的血泪控诉啊! “卒章显其志”,诗的结尾道出了根本,回应了三、四句提出的“逋逃”问题,显得斩截有力。

这是一首批评时政、同情人民疾苦的诗。前八句,偏于虚写,景中含情,笔势矫劲峭拔。后八句,偏于写实,叙事真朴自然。五、六句与第四句诗意不相连属,用笔顿挫而跳跃,但从全诗来看,又处处关合照应,章法显得缜密而严练。此诗学杜而自具面目,清代诗人莫友芝常取以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