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苏轼)

2024-02-07 可可诗词网-宋诗评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山色空濛,细雨绵绵,固然是迷人的西湖美景;风云变幻,狂风急雨,又何尝不是西湖另一种壮美的景观。敏感的诗人也会因此而激起美感,从而写出扣人心弦、声势逼人的诗篇。苏轼此诗,便是以出色之笔描写了西湖夏日暴雨的景观,成为传颂千古的诗篇。

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苏东坡游湖归来,正在望湖楼斟酒小憩。夏日炎炎,日头高照。忽见天色骤变,如倒翻墨汁般的黑云,迅速地从山那边推涌而来;可是远处山巅还没有完全遮尽,急骤而降的白色雨点和湖中溅起跳动的水珠,纷纷落入游船的船舱之中。可是转眼间,狂风卷地而来,竟又雨敛云散,平湖上又恢复长空般的明净。西湖夏日暴雨速来速去、急放急收、奔腾跳跃、错综变幻的现象,是苏东坡倅杭后第一个夏天所见到的奇特的景观,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于是,立即乘着酒兴,凭着诗人的豪情与天才,捕捉住那瞬息巨变的形象,挥洒成了这一首著名的诗篇。

全诗从四个侧面来展现这场夏日暴雨的变幻过程。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写骤雨来临之前的景象。其中“未遮山”是夏日骤雨特有的景象,作者以此来点明这场雨的性质,既不是绵绵不尽的春雨,也不是“愁煞人”的秋雨,而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暴雨。接着,“白雨跳珠乱入船”,作者推进一层,从正面来铺写雨势之急骤。句中“白雨”二字点出了这场骤雨的规模,雨点大,雨势密,四周空旷之处,满是白雨成片,情景煞是壮观。自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写平地上猛然间卷起一阵狂风,吹开乌云,重现天日,刹那间那大如珍珠的雨点顿时化为烟云。经过一场暴雨的洗刷,西湖风光山色更添明媚,望湖楼下更是水连着天,天接着水,水天相济,融为一色。四句诗,一句写一景,紧紧抓住云、雨、风、水各自的征候,通过起云、下雨、刮风、放晴四个过程,形象地描述出夏日骤雨、变幻莫测的特点。不但各句单独成景,而且各句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相互映衬,彼此呼应,从而契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雄奇壮美的江南夏日雨景图。

苏东坡在西湖写景诗中,特别善于铺彩设色,但在这首诗中却采用黑白相间的素描。而且在时间和空间的搭配和组织方面颇具特色。每一句都有特定的时间限制,又有一定的空间范畴,一句是一个画面。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换,画面不断更新,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交替使用,波澜起伏,大起大落,忽合忽开。以这种手法,表现夏天暴雨来得猛、收得快的特点十分协调。而且想象丰富,比喻贴切,描摹精致,确是大家手笔。

苏轼对西湖上急风骤雨的刻划和描摹,也许是他此时心中块垒不平的一种发泄,或者说是他精神世界激荡不安的潜意识的反映。从黑云、白雨到瓢泼大雨,从水珠迸溅到水天一色,是西湖夏景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被苏东坡细致生动而又传神地刻划出来了。特别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色泽鲜明,飞动之态宛然在目。把落到湖中后溅入船舱的大颗雨点喻作“跳珠”,引起人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联想,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旧地重游时,还清楚记得这一鲜明的景象,写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与莫同年雨中游湖上》)的诗句。

望湖楼,一名看经楼、先德楼,吴越钱忠懿王建造。由于它地处宝石山下,西子湖畔,离城又近,在当时,是平眺西湖风光的最佳去处。苏东坡写了《望湖楼醉书》诗后,望湖楼更加著名了。清人魏滋伯写过一幅对联: “三十里湖镜峰屏,擫笛可无人坐月;廿八字雨珠云墨,凭阑依旧水如天。”下联便是概括东坡此诗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