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唐宋元小令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这首《朝中措》是欧阳修赠给继他任扬州太守的刘原父的。刘是欧的朋友。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监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欧阳修到扬州不久,便移颍州,数年后,他怀念扬州,便写下这首词。

开头二句是说,平山堂的危栏像倚偎着晴朗的天空。凭栏眺望,山峰拱列,轻烟环绕,隐隐约约,使人感到山色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呈现出一片朦胧美。“山色有无中”是借用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诗句,极言平山堂周围景色之美。但有人却认为平山堂隔江就是山,欧不宜说“山色有无中”;甚至讥笑他“近视”。这种批评,只能说明他们对自然景物缺乏广泛深入的体验观察罢了。难道“晴空”就不会有烟云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不就是写香炉峰上云烟缭绕吗?其实,就是晴天,早、午、晚的气象都有所不同,在晨曦或暮霭中,往往山中出现烟雾,这时候,山色显得迷茫不清,若隐若现。这样,用“山色有无中”来描摹,不是很真实形象吗?何况在现实景色中,有时确实有晴天而烟云笼山之状,凡到过庐山的人,都有此体会。怎能说欧词不对呢?当然,这种景色在烟雨中却是常有的。所以,苏轼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中曾说:“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然而,平山堂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最值得回忆的,还是他在堂前亲手种植的那些柳树。所以,接着他写道:“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这是说在平山堂前亲手种植的垂柳,自从离别以来,度过几次春风了?所谓“几度春风”,即多少年的意思。凡人对自己种的树,总是很关心的,关心它的成长。柳树遇冬落叶,春天才又重新长出绿叶嫩枝。所以,问柳树经过多少次春风,就意味着它经历多少次换叶更枝,长得多大了。但是,如果问柳树多高大,那就未免嫌其浅直而索然无味,而问“几度春风?”既显得委婉含蓄,又能引导读者去联想柳树一次又一次地经春风吹后渐渐长出青翠的嫩枝细叶、娇秀宜人的情景。所以这一提问本身就充满诗情画意。上阕是作者对平山堂及其景物的回忆,尤其是他亲手种的杨柳,回想起来倍觉亲切。而他在“几度春风”之前加上“别后”二字,这样感情色彩更浓,显示出他别后多么想念自己亲手种下的柳树呵!若说“借问几度春风?”其感情色彩就完全不同了。可见作者的构思与用词是非常讲究的。下阕就转入抒写作者的情怀。头三句是说,我这个爱写文章的太守,兴之所致,提笔一挥便是洋洋万言,举酒痛饮就能干尽千杯。显然,这是夸张之言,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是相类似的。这里正由于欧阳修善于运用这种夸张来抒写太守的豪情逸志,所以,其洋洋自得之神态,跃然纸上。看来,欧阳修在创作上是很善于表达其得意时的神态的。如他的《醉翁亭记》中写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一般的叙述,但它已把太守从内心到外貌,其乐融融的神情表达得栩栩如生了。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善于抓住内心世界的活动,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之所使然。作者在叙述了自己的豪情后,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这一切行乐当年少之时,不要到了“鬓如霜”,成了老头子时才对着酒樽,那就太迟了。言外之意,劝朋友要及时行乐,莫误了少年时光。这里必须指出,欧阳修所谓“行乐”,固有饮酒赏花的一面,但并非指此。其实,他是要朋友善于生活,善于工作的,劝他在年轻力壮的青年时代就要以“挥毫万字,一饮千盅”的气魄去做一番事业,不要成了衰翁时才叹息。如无名氏的《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曲名),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同样是劝人爱惜青春,建功立业。下阕写得非常亲切而又委婉,前三句似是抒写自己的豪迈气魄,实际上借此以激发对方满怀豪情地投入事业中去。全词写得很有感情,形象鲜明,而又很含蓄。欧阳修是扬州的前任太守,在扬州的时间不长,虽谈不上有明显的政绩,但他做了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首词通过回忆、夸张、借喻,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祈望。不须明说,对方自然领会其深意。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也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