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唐宋元小令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蝶恋花》写离情别绪、相思之苦,婉妙明丽,风流蕴藉,境界高远。

词寄情于景,婉曲深致。“槛菊愁烟兰泣露”,主人公自己满腹离愁并不直说,却着眼于室外的花草,在兰、菊上寄托内心的情思。菊花上笼着转雾,兰草上缀着露滴。这是互文。其实是菊花、兰草都在秋天的晨雾中默默饮泣。这里的兰、菊多么富有人情味!它们已经人格化了。主人公借它们的“愁”和“泣”,委婉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境和情感。有菊有兰,环境幽雅恬静,可知主人公生活的闲适,情操的高洁。把离愁别恨与香花鲜露融为一体,妙趣横生。仅七字,亦物亦人,亦景亦情,精美之至。主人公虽未出场亮相,可她的心情、处境已显而易见,其品貌也可推知了。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由室外回到室内。罗幕,主人公所处的是富贵家庭。轻寒,气候正当初秋。暗示离人独处的心境。双飞,反衬人的孤独与对自由幸福的向往。梁上燕子尚且感到这薄薄的罗幕抵档不住外面袭来的阵阵轻寒,双双南飞去寻找温暖的环境;而自己形单影只,独守空房,有谁来陪伴?又有谁带来温暖?这种孤寂凄凉的现状,使幽居者身心都感到禁不住的寒意袭人。这正是兰、菊(也即主人公)“愁”、“泣”的根由。

白天已感难耐,夜晚就更不堪其苦了。“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两句借明月写离情。心头有“苦”、“恨”,不能入睡,才会看那月亮的慢慢运行、转移。月儿不了解离人的心情,只顾冷冰冰地彻夜倾泻着一脉清辉,显得多么无情!燕子不辞而去,明月又不通人情,她的离愁别恨向谁诉说?“斜光到晓”,借月光偏西,写思妇通宵不眠、眸凝神驰的情思。孤寒的处境,冷漠的月光,此情此景何等凄切悲凉!

上片从早晨写到夜晚,又从夜晚写到早晨。托物言情,没有丝毫斧琢痕迹,离愁别恨自然蕴含其中。

过片“昨夜西风凋碧树”承上明月之夜。不仅明月不解人意,西风更是无情。它吹落了满树的绿叶,带走了满眼的生机,怎不使人倍添惆怅?“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承上“到晓”。一夜相思之后,天明又登楼远眺,可见恋情至深至切。“独上”与“双飞”照应,显见人的孤寂。“望尽”又与“凋碧树”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正因为树叶凋零,毫无遮挡,所以才能一眼望尽。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望尽天涯路,也还是不见远人的踪影,有的是吹落的树叶和叶落后的树干。这就更显示了主人公无可告语、无计可施的悲哀。但“望尽天涯路”毕竟比“庭院深深”、“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中语)的深闺视野开阔,其境界高远,可极目四望。所以“望尽”二字意蕴深厚。就本词主人公而言,她四顾茫茫,满目凄凉,是路有尽而恨无边之意。而就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而言,系指高瞻远瞩、立志追求。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过片这三句评价颇高:“《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一洒落,一悲壮耳。”又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晏殊这三句为“第一境”。因而这三句造境深邃,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既然不见天涯人,那就只好寄离情于书信了。彩笺,供题诗、写信的彩色花纹纸。尺素,古人书写所用的尺许长的白色生绢,后代称书信。多少难言的情事,多少难遣的离愁,都可在这书简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然而书信纵能载得动万般情感,可是山长水阔,这书信又往何处投递呢?想不着、望不见、寄不走,这种离恨苦楚也真够深重的了。无知的明月哪能懂得呢?这一结句含蓄有力,与上片结句呼应,寓无限的“离恨苦“于反问之中,耐人寻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