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原文赏析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唐宋元小令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吕本中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写的是闺怨之情,就其内容而言并无多少新意,但其艺术构思却很有独特之处。词中写一位妇女因丈夫经常不在家,难得和他团圆而生怨恨之情。从词中描写看,这位妇女大约住在江边楼上。当时正是夜晚,皓月当空,月光洒在江边楼头,于是望月怀人便成了这首词的当然主题了。以写明月来寄托思妇愁思,这在古代诗词中已是屡见不鲜的手法了,但这首词却能在前人已差不多用“滥”了的手法中翻出新意来,别出机杼,不落俗套,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词中因思妇独守空闺时对月而怨,故以月设喻,上下两片均围绕着月而抒情。上片以“恨”起头,所恨为何?“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丈夫离家不归,妻子独处幽闺。徘徊楼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唯有明月与其相伴。望着明月,不由得怨恨丈夫不象这明月,明月不论南北东西,总与她相随相伴,并以那柔和似水的月色抚慰着她的孤独的心灵。这里,明月成了有情之物,它的脉脉温情正反衬出丈夫的无情。本属无情的看来有情,本该有情的倒如此无情,两相对照,不由得不恨。设喻之巧,已属不凡,然而仅此还不足以体现全词构思之妙。

下片仍以“恨”字起头,而且首句与上片首句相比只改动了一个字,由上片的“不似”变为“却似”,意思正好相反。“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仍是以月设喻,但设喻时的着眼点已有不同。上片着眼点在于月之相随与人之别离,故云不似;这里着眼点却在月之圆亏和人之团圆与分离,月圆日少于月亏日,“暂满还亏”正是其特点,而这对夫妇也是团圆日少,分离日多,两者相比,有相似之处,故云“却似”。于是明月的“暂满还亏”恰好象征了夫妇的难得团圆,因此明月在下片中不仅不能让思妇感到可亲,而且适足以使其更加痛苦。“待得团圆是几时?”以问句作结,将思妇心中的哀怨与渴望一并表现了出来。

通篇以月设喻。按修辞学上的规定,所比的对象和用作比喻的事物之间必须有类点。而事实上这类似点往往不止一处,着眼于此是一种比喻,着眼于彼便又成另一种比喻。这首词上片着眼于“相随无别离”,以此比照丈夫,故云“不似”;下片着眼于“暂满还亏”,比之夫妇团圆少分离多,正相吻合,故云“似”,而比喻的本体(丈夫)和喻体(明月)不变,仅变化其中的“类似点”,就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两种不同的结果所起的作用又是一致的,都说明了丈夫外出不归给妻子带来的痛苦。将这两种比喻方式放在同一首词的上下两片,就使词的构思显得精致巧妙,令人赞叹了。这正可看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有人说中国文学有一特点,历来采用过的事,不知多少次反复成为题材,因此中国占代的作家无论如何也要在表现上独出心裁,在表现上特别用力,否则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我们读这首词,便觉得确实如此。另外,这首词还有一个特点,即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分别是叠句,这并非《采桑子》词格所规定,但这里用叠句,却使行文流畅生动,反复咏叹,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