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词原文鉴赏

2024-10-08 可可诗词网-唐宋元小令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卜算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书所见而怀抱自出,是这首小词的特点。《草堂诗余》题曰:“孤鸿”,将其当成咏物词,不恰当,调后或有“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八字疑亦后来所加。但注明作地,对理解此词大有帮助。首句写景,“缺月挂疏桐”,表明秋夜桐叶已疏,下弦的月亮挂上桐梢,夜深寂寂,环境异常幽静。“漏断人初静”句,创造了一个极幽甚至有些凄冷的环境,此时诗人独在江边徘徊。不写为何事而徘徊,自然使人感到寂寞无告的心境。这正是苏轼谪居黄州的心情实况写照,妙在以景色渲染而不烦直述。谁能见到幽人的行踪?谁能体会幽人的心情?只有“缥缈孤鸿影。”孤鸿之“孤”与独往来之“独”两相映照,而前用“缥缈”,后用“影”字,使人更增加迷离飘忽之感。上半阕以人为主,写鸿之见人。

下半阕则以鸿为主,写人之见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鸿为人所见,夜深被惊起,却没有高飞远引,而是回头望人,似欲诉衷曲。为什么如此?因为无人理解,“有恨无人省”。它恨何事,鸿既无言,人亦难知,然而从鸿的行动中可以悟出。“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肯占据高树,而偏偏甘守“寂寞沙洲冷”。必有心事才如此。鸿本来只居芦苇沼泽田野,不栖于木的,于是有人抓住这一点,认为是语病,也有人引《易经》“鸿渐于木”证明不是语病,这种争辨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雁不栖于木,原是自然属性(因其堂间有蹼)。诗人并不是不知,而是有意强调鸿本身甘于寂寞,不愿高栖,这样鸿的本身正和幽人的不慕富贵的品格相一致。于是到底是在写鸿或是借鸿写己,鸿与人是一是二,若即若离,就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黄庭坚跋这首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正是强调这个特点。东坡此时之心怀正在此词意境中透露出来。陈匪石《宋词举》对此词有一段精辟论述,移录于下,以供参考:“首句写景,已一片幽静气象。次句写时,更觉万籁无声,纤尘不到。‘幽人’身分境地,烘托已尽,然后说出‘独往来’之‘幽人’。‘见’上着一‘谁’字,更为上两句及下‘孤’字出力。至‘孤鸿’之‘影’,则为见‘幽人’者,或即‘幽人’自身,均不可定。然而其中有恨焉,不知谁实惊之,为谁回头?而却系如此,乃知实有恨事,无人为省。‘拣尽寒枝’两句,孤鸿心事,即幽人心事。因含此恨,寂寞自甘,但见徘徊沙洲,自寄其‘不肯栖’之意。而其所以恨者,依然无人知之,固亦有吞吐含蓄之妙也。而通首空中传恨,一气呵成,亦具有‘缥缈孤鸿’之象。于小令为别调,而一片神行,则温、韦、晏、欧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