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此词调下原有小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从这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细玩词意,却是一首悼亡之作。词调本名《御街行》,《古今词话》载有变格一首,云:“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遂又名《孤雁儿》。词人不取前者而取后者,盖亦以孤雁自况;词的情调也深受后者影响。
建炎初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起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李清照从青州来会。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见周煇《清波杂志》卷八)。可是不久赵明诚病逝,把她一个人抛在人地生疏的江南,心情异常凄苦。大概在建炎某一年的春天,梅蕊初绽,作者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词。
上半阕起二句云:“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犹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如无名氏《春光好》云:“小藤床,随意横。”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此词意境与之相似:一榻横陈,日高方起,正是孤寂无聊的写照。以下二句,承“无佳思”句意,进一步描写词人凄苦情怀。“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她《醉花阴》中的“瑞脑消金兽”。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再无别人,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陪着她。盖以“伴我情怀如水”一句,则悲苦之情愈益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正当词人凄清寂寞之际,窗外传来一阵阵悠扬的乐曲,词人情绪似为之一扬。“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这里不仅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同时还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用意颇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然“梅心惊破”一语,似更为奇警,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这就是对赵明诚的忆念,然而意思很含蓄。但若找一旁证,其意自明。词人《永遇乐》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可见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的。正因有了这一歇拍,词就自然地过渡到下阕。
下阕正面抒写悼念亡夫之情,词境虽由晴而雨,然而跌宕之中意脉不断。“小风”二句,将外境与内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词人孤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亦是以雨衬泪,恍似词人在《声声慢》中所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从开头写到这里,均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如雨下,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主旨,原来她是在怀念丈夫。“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以萧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诗的情景,能不为之怆然! 于是词中就迸出结尾三句。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寻觅觅之情;“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感。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犹自盘旋在人们的心上。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将“笛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折梅赠远等组织在词中,浑化无迹,犹如己出;二是将咏梅与悼亡冶于一炉,恰到好处地寄托了悼念亡夫的哀思;三是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达到和谐的统一,特别表现在两片起首之中;四是语言通俗,音调凄惋,象“说不尽,无佳思”、“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全系口语,以之入词,又能以俗为雅,符合音律。词人通过这种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内心充满无限痛苦的孀妇形象,在宋代词坛上,可算是独特的。
此词调下原有小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从这小序看,词人似乎在咏梅;然细玩词意,却是一首悼亡之作。词调本名《御街行》,《古今词话》载有变格一首,云:“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遂又名《孤雁儿》。词人不取前者而取后者,盖亦以孤雁自况;词的情调也深受后者影响。
建炎初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起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李清照从青州来会。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见周煇《清波杂志》卷八)。可是不久赵明诚病逝,把她一个人抛在人地生疏的江南,心情异常凄苦。大概在建炎某一年的春天,梅蕊初绽,作者睹物思人,写下了这首词。
上半阕起二句云:“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犹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如无名氏《春光好》云:“小藤床,随意横。”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此词意境与之相似:一榻横陈,日高方起,正是孤寂无聊的写照。以下二句,承“无佳思”句意,进一步描写词人凄苦情怀。“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她《醉花阴》中的“瑞脑消金兽”。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再无别人,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陪着她。盖以“伴我情怀如水”一句,则悲苦之情愈益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正当词人凄清寂寞之际,窗外传来一阵阵悠扬的乐曲,词人情绪似为之一扬。“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这里不仅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同时还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用意颇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然“梅心惊破”一语,似更为奇警,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这就是对赵明诚的忆念,然而意思很含蓄。但若找一旁证,其意自明。词人《永遇乐》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可见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的。正因有了这一歇拍,词就自然地过渡到下阕。
下阕正面抒写悼念亡夫之情,词境虽由晴而雨,然而跌宕之中意脉不断。“小风”二句,将外境与内心融为一体。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词人孤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亦是以雨衬泪,恍似词人在《声声慢》中所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从开头写到这里,均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如雨下,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主旨,原来她是在怀念丈夫。“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以萧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诗的情景,能不为之怆然! 于是词中就迸出结尾三句。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寻觅觅之情;“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感。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犹自盘旋在人们的心上。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如将“笛声三弄”、“吹箫人去”以及折梅赠远等组织在词中,浑化无迹,犹如己出;二是将咏梅与悼亡冶于一炉,恰到好处地寄托了悼念亡夫的哀思;三是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达到和谐的统一,特别表现在两片起首之中;四是语言通俗,音调凄惋,象“说不尽,无佳思”、“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全系口语,以之入词,又能以俗为雅,符合音律。词人通过这种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内心充满无限痛苦的孀妇形象,在宋代词坛上,可算是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