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山居》

2024-03-15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馀。

郤被世人知去处,更移茅屋作深居。

以荷叶为衣,典出《楚辞》。屈原《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其《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前句写神人少司命穿荷衣;后句写屈原打算退隐后以芰荷为衣。后来的诗文便以“荷衣”代称隐士的衣服,也用来表现神仙或佛子的服装。晚唐杜牧就有这样的诗句:“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说姓名。”(《寄题甘露寺北轩》)表现他归隐的意趣,并愿与山僧结交。至于服食松花,未见出典。王维《饭覆釜山僧》有这样的诗句: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用松屑做的饭来款待山僧,而非世俗的饭食,颇为雅致。以松花为食,也许就从以松屑为饭变化生发而来。松树岁寒不凋,是坚贞、高洁的象征,道人佛徒服食其花,自矜为超尘脱俗,无蔬笋气。

此诗前两句,描写山居的环境: 一池莲荷,碧叶覆水,莲花朵朵,亭亭玉立; 茅屋侧后几树古松,枝红叶青,苍翠挺拔,点缀着淡黄的松花。如此幽清高雅,怎不令人企羡! 这是实写。但诗人并不止于观赏满池的莲荷与屋后的青松,而是以荷叶为衣饰,以松花为食品。如此生涯,真够超凡绝尘、脱尽人间烟火; 而且衣之无尽,食之有馀,很是富足。衣荷叶,食松花,只是一种象征或比喻,实际生活绝非如此。这是虚写。“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馀”,以虚领实,实中有虚,把优美的环境、脱俗的生活情趣与高洁的品格,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去处,既幽雅,又僻静,山居主人照理可以在此长住久居了。但不知怎么泄了密,世人终究发现了这幢远离尘世的茅屋,主人再也难在此安然独处了,不得不再迁往深山更深处,以求隔绝尘世的喧扰,深居而不出。由此反映了抒情主人翁与世隔绝、独修静养的绝决意态。

中国历代的隐士、性爱田园丘山,追求恬静闲适的生活,这与佛子有共同之处。隐士所居虽然比较僻远,但他们毕竟还与世人保持一定联系。比如陶渊明归隐所住的草屋,还能瞧见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他《饮酒》诗 (其五) 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便结庐于人境,只须“心远”,也能求得心灵的宁静,与远离人境差不多。精通佛理、写了不少饱含禅趣诗作的王维,他的山居左近,除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环境,也还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瞑》)的浣女与渔人,并未完全与世人隔离。

然而,这位佛子不惟心远尘世,而且他也要远离世人,不惜离开已够幽静的山居,迁往更深的山野。这种避世的方式,是够彻底的了。

此诗反映了释子对远离尘嚣的佛家“道心”的追求,为了体悟绝对“空寂”的境界,宁愿在更深的山林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寻求一片安宁的乐土。这首诗的情趣有些消极,但诗中对物境与心境的刻画有引人之处,表现了一种静态的美,这也是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的一个方面。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