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寺》
隔溪茅屋半开扉,绿护晴林尽打围。
野鹿饮泉山影动,幽禽出树岸花飞。
百年往事回头换,一路斜阳送客归。
要识上方何处是,钟声隐隐隔烟霏。
这是一首歌咏禅林的纪游之作,描写方外的清幽静谧,怀有一片向往之情。
首言“隔溪茅屋半开扉,绿护晴林尽打围。”写远望所见。隔着溪水,有一座茅草盖的房屋,柴门半开半掩。顺着这简陋的山庄望去,只见郁郁葱葱的绿荫掩映,林木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之下,团团围拢,境界显得十分幽深。为过山寺刻画了重要的一笔。这绿护晴林的深山,大约就是山寺所在。含而不露,领起全篇。
颔联 “野鹿饮泉山影动,幽禽出树岸花飞。”描绘溪边景物。伶俐的野鹿从林中来到溪边饮水,绿荫浓郁的山影随着溪水泛起波澜而在清泉中摇曳。悠闲的禽鸟,从树上振翮而出,抖下的落花在岸边飞舞。野鹿是一种非常机警的动物,生性善惊,闻声逃遁,现在却安详地饮着清泉,表明境界的静谧。佛教同野鹿有着重要的联系。著名的鹿野苑(或称仙人鹿园),就是佛教圣地,在中印度波罗奈国,今瓦腊纳西城西北10公里处,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的地方。释迦在尼连禅河畔苦行6年,不得解脱,后在菩提耶觉悟成道, 即来此地, 对阿若㤭陈如、 额鞞、 跋提、 十力迦叶、俱利太子五个侍者说法,使他们成为第一批佛教信徒。故《四十二章经》称: “世尊于鹿野苑中, 转四谛法轮, 度㤭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可见,鹿野苑正是佛教的发源地。又传说,有南窟仙人,见鹿产一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王维 《游感化寺》诗有 “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可见,这野鹿正是禅林的化身、禅境的象征。
“幽禽”,“幽”乃安闲貌。禽鸟安静地栖于林木,见有动静,立即离树出林。花儿在岸边飞舞,分辨不清是花飞还是鸟飞。这叫人联想起当年,佛于娑罗双树间入灭时,树一时花开,林色变白,如鹤之群栖,此后,遂以鹤树或鹤林指代佛和佛寺。“幽禽出树岸花飞”,也同“野鹿饮泉山影动”一样,都呈现在“绿护晴林尽打围”的山寺之外,蕴藏着禅林的奥秘,闪烁着佛的灵光。
诗人长期隐居雁荡山下,对于山寺禅林应是相当熟悉的,今日面对这鹿苑岸花与绿护晴林,心灵岂无触动?不禁浮想联翩,故颈联称:“百年往事回头换,一路斜阳送客归。”心中充满回顾平生引起的激情,百年往事在回头一顾之中已成过去,世事变迁何等神速。不知不觉已是黄昏,一轮西下的斜阳送着诗人踏上归途。诗人过山寺而不入的 “过”字体现得十分微妙。
末联“要识上方何处是,钟声隐隐隔烟霏。”诗人走远了,隐隐约约一阵钟声传来,把他从禅境的沉浸之中警醒,回头向钟声传出的地方望去,眼前出现一派弥漫的烟霏。鹿泉、花树、绿护晴林,清溪彼岸的一切,均在烟霏暮霭中消失。品味途经山寺所见所闻,领略禅林的气象和节律,料得这烟霏深处,佛徒们已在入定行香; 确认这远离尘嚣的佛门,才是值得追求的神仙世界。“上方”,这里借用的是道家对天上仙界的称呼。宋洪明诗云:“摄示禅界中,高步上方外。”
这首诗前四句均写景物环境,捕捉了茅屋、柴扉、清溪、绿林、野鹿、山影、幽禽、岸花等一系列物象,绘制出如此清幽静寂富于神韵的灵境。虽没一句正面描写山寺,但读者已从其中感受到了禅境的恬悦。司空图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斯之谓也。后四句则回首往事,抒发感慨,表达了对禅林的无限眷顾与不尽向往之情。末句 “隐隐钟声”和首联 “绿护晴林”遥相呼应,前后关合,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
-
《与虞沔州谒藏真上人》
[2019-05-12]
-
《东园》
[2019-05-12]
-
《东坡》
[2019-05-12]
-
《东峰白云院》
[2019-05-12]
-
《东溪》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