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宣上人》

2024-07-21 可可诗词网-古代禅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

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

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

嗟余牵世网,不得长依止。

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

这首诗大约作于白居易第一次在长安做官之时,是一首别僧诗。

“上人处世界,清净何所似”,赠别而不言别事,乃从宣上人的性行写起。“世界”,佛家语,指世俗世界,包括有生灭烦恼的有情众生及其所处之环境,与佛国净土是相对的。“清净”,即六根清净,心性明彻,乃是佛徒修行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即所谓真如、涅槃,是是否悟彻佛性的根本标准。故诗人开篇特以设问,将此标出。从后文的 “修道来几时”来看,宣上人乃是外地来长安修道的僧人,在修行得道后,又返归故山。对宣上人来说,是否已悟彻佛理,乃是他最关心的事,故诗人从此落笔,可谓直契心机。下面两联,都是对 “清净” 的说明和阐发。一为比喻,一为阐述。

“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是用白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来作比。诗人何以独以莲花比喻? 因莲花与佛有关,以佛座于莲花之上也,故佛座、佛经、佛宇、佛界,皆可称莲座、莲经、莲寺、莲界等。莲者,取其净,故净土宗亦名白莲宗。孟浩然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亦取此意。

上面四句又是从唐代广泛流传的一首佛教梵呗文 (礼忏时唱赞的一种文体)中衍化出来的。这首梵呗文称:“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著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白居易在此借用这首梵呗文来赞颂宣上人的高行法德。

前面是相喻,而 “性真悟泡幻,行洁离尘滓”则是从 “性”、“行”两个方面来阐释。“性真”,即性空,意谓宣上人已心性静寂,省悟到一切诸相皆是空,皆是泡影与幻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曰: “一切有法,如梦、幻、泡、影。”白居易另有《观幻》诗对此有具体发挥。“行”即品行。“尘滓”,即尘境,“佛家以世界为尘” (苏东坡语),意谓宣上人品行高洁,不为世俗名利所羁绊。“性真”乃心之所至;“行洁”乃身之所行,“行洁”是“性真”的外观。“修道来几时,身心俱到此”,是对宣上人修道的总结性评语。“此”,指佛地与佛性。白居易有诗曰:“二十身出家,四十心离尘。”故佛徒之修道,分身、心两步,先以身归佛,经过一定时间的修行才能达到心归佛。只有身、心俱到,做到 “行洁”、“性真”,才算是真正参彻了佛理。那种身在山林、心存魏阙之徒,只是身到而心未到。

在写足了宣上人的 “性”、“行”之后,诗歌转入了自己的感慨并结入离别之情。“嗟余牵世网,不得长依止”写自己受尘世拘检,不能经常亲近宣上人,得到教诲。“依止”,即依从,投于门下之意。真所谓“知易行难”。理论上知道应该像宣上人那样去做,实际上却 “牵世网” 而碌碌于尘世。这种矛盾心理,用一个“嗟”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出诗人的愧疚心情。

“离念与碧云,秋来朝夕起”写别后的离念。江淹《休上人怨别诗》云: “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后遂以 “碧云” 为离别之特定语。“与”字,在此有随的意思,即离念随着碧云,在秋天的朝夕,时时飞起。将无形之情思,化作可感生动的形象,此介词动化之妙用也。

题为“赠别”,赠者,对所送之人有所品赞也,别者,对所送者有所思念也,将两者融为一体,详略得当,开合有度,既有禅理,复见人情,诚为别僧诗之佳作。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