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周处士弘让诗》
试逐赤松游,披林对一丘。
梨红大谷晚,桂白小山秋。
石镜菱花发,桐门琴曲愁。
泉飞疑度雨,云积似重楼。
王孙若不去,山中定可留。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古已有之的“隐士”、“处士”者流,便往往与佛教的在家修道者“居士”混为一谈。这首诗写寻找处士,似是表现道家的仙隐生活, 但在诗人心目中, 亦已将当时兴盛的佛禅思潮暗寓其中了。
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对山水的选择和描写不像有些禅诗那样显得清冷空寂,而是在表面的静态景物中贮蕴着一派勃勃生机。这正反映了早期佛教的苦修禁欲的宗旨向人生适意的审美化倾向转变。其情调韵味,已开王维禅诗之先。
开头起句较平,为后面留下余地。“试逐”表示一种姑妄行之的态度,和萧子云 《赠海法师游甑山诗》开头即表示 “真心好丘壑”的执着态度不同,而是一种任意来去、率性而行、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没有什么是压迫自我的,全凭兴之所至。“披林对一丘”,不仅仅是一般的写景,它暗示方外之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背后的山林是其衣裳,对面的丘壑是其亲密的伴侣,一种物我合一、怡然自乐之感油然而生。李太白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正其意也。
虽时值秋季,诗人笔下却毫无 “悲哉秋之为气” (宋玉 《九辩》)的肃杀萧条,而代之以成熟和收获,充满着人间田园牧歌情调。那高挂枝头的红澄澄的梨,那山间晚熟的金黄色大谷,暗香浮动的一片白色桂花,还有小山上那秋令特有的形形色色风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绚丽图画。从色调搭配来看,诗人也颇具匠心,以红、黄暖色为主,间以白色,既显得生机盎然,又显得淡雅有致。
但终归是方外之境,自有其不同凡俗之处。石之崚嶒兀傲,是隐士们傲视世俗的人格象征;琴之韵致高雅,是隐士们抒发襟怀的亲密伴侣。《红楼梦》中“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枚乘 《七发》: “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都是这类意象的典型表现。但诗人在暗用此意之时,又略加变化,石以镜出之,在崚嶒兀傲之外,隐含有心底如镜,不惹尘埃之佛意,不仅写山石,亦写人格。琴以愁见之,则亦隐含着方外之士终亦难以彻底超越世俗之意。细微之处,可见功力。
以上主要写山,以阳刚凝重之气为主,但自来写山必衬之以水,写水必托之以山。笪重光 《画筌》 云: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诗人亦深明此法,接着写飞泉积云,那飞流直下,腾起濛濛水雾的山泉,那聚散倏忽、扑朔迷离的出岫之云,给全诗在凝重中增飞动、在绚丽中添清灵,从而在气韵、色彩上形成一个和谐优美的有机结构。
结尾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名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山中的自然丘壑这样优美宜人,如果不是心生尘世之念而主动离去的话,这里是值得盘桓留连的。这里似微含讽意,诗人寻找的周弘让早年隐居茅山,多次征召不就,侯景乱时,畏死而为景中书侍郎,为时人所讥,后又任梁国子祭酒等职。诗人在这里的潜台词是:如此佳境,只欢迎真正的超尘出俗之士,而对那种“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视隐为终南捷径的利禄之徒是不欢迎的。
-
《与虞沔州谒藏真上人》
[2019-05-12]
-
《东园》
[2019-05-12]
-
《东坡》
[2019-05-12]
-
《东峰白云院》
[2019-05-12]
-
《东溪》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