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日昼寝》
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这是一首把平静的午梦写得热闹非凡的诗。梦里,忽而是一个戴着蒲编的草帽、穿着黑色靴子的人在嚣嚣红尘中艰难跋涉;忽儿那草帽又似乎变成了一双白鸟,飞翔在隐者栖居的水湾旁边。而伴随着这两幅飞快旋转变幻、互相逼迫斗争的画面的,又是风雨翻江的急骤澎湃之声! 梦醒,才知道这是马啃干豆秸发出的 “嚓嚓” 声潜入脑海引起的奇异梦境!
红尘,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借指人世间; 席帽,蒲编的草帽; 乌靴,中唐以来百官朝会时穿的靴子; 沧洲,水湾边的空地,常用来指隐士居住的地方,《南史·袁粲传》 引袁诗: “访迹虽中宇,循寄乃沧洲。”龁,噬,以齿断物; 萁,豆秸。
“马龁枯萁”变成梦中的 “风雨翻江”,是一个经验事实。宋代诗论家叶梦得初不解此句之意,但“一日憩于逆旅,闻傍舍有澎湃鞺鞳之声,如风浪之历船者,起视之,乃马食于槽,水与草龃龊于槽间而为此声,方悟鲁直之好奇”(《石林诗话》)。然而,梦醒之后能明确地意识到这二者的联系,又很可能来源于佛书对黄山谷的启发。《楞严经》载,家中有人舂米,睡熟的人听到了就会做击鼓或撞钟的梦。在黄庭坚之前,某些声音能引起人诗意的错觉已有人写过。如唐僧无可诗: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声。”就把落叶声听成了雨声;晁君诚诗:“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龁残蔬。”更把马龁残蔬声误听为愔愔小雨声,据说黄山谷也很喜欢这两句诗(蔡居厚《诗史》、叶梦得《石林诗话》),但把梦内外的声音联系起来,并用诗歌形式艺术地表现出来,却是他的独创。这可能与黄山谷比别人更为熟悉佛典有关。
梦中的主要画面则与黄山谷的潜意识相联系。一方面,他已意识到仕途的险恶,有归隐江湖之念。这首诗作于元祐四年(1089年)。这时,黄山谷既已在江西太和作官时体验过游玩佛寺的佳趣,又调回京师目睹了王安石变法中新旧党的残酷斗争 (元丰八年即1085年3月高氏听政,旧党得势,山谷也在此时调京),尽管自己目前的境遇还不坏,但出处进退之思却不能不常萦心怀。因而,那分别象征仕途宦海和林下风流的两幅画面在他梦中纠结着形成“风雨翻江”式的斗争,就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黄山谷很崇拜诗人杜甫、苏轼,他们的某些诗句也会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里。如杜甫《泊松滋寺》诗: “纱帽随鸥鸟,扁舟系此江。” 《曲江对酒》: “黄鸟时兼白鸟飞。”“吏情更觉沧洲远。”《独立》: “河间双白鸥。”似乎暗示了“帽”、“鸟”、“沧洲”隐隐约约的联系;苏轼诗《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登高回首坡陇隔,惟见乌帽出复没。”又把宦海奔波之状写得极为传神。这二方面加上外界的马龁枯萁声,便形成了黄山谷这个矛盾纠结、翻江倒海的梦!
很难说这首诗与佛教、禅学有直接联系,但我们毕竟能证明它与佛学典籍有可能的联系,加上它既写得非常之好又较难索解,所以不忍割爱,还是把它收在这本书里了,算是佛学有助于诗歌创作的一个例证罢。
-
《与虞沔州谒藏真上人》
[2019-05-12]
-
《东园》
[2019-05-12]
-
《东坡》
[2019-05-12]
-
《东峰白云院》
[2019-05-12]
-
《东溪》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