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 晋·陶渊明
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 “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 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 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 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 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 聊为陇亩民。
〔先师〕指孔子。〔时务〕及时当作之务,指农务。〔解颜〕开颜,笑。〔量岁功〕计量一年的收成。〔壶浆〕盛在壶中的酒浆。
本题共二首,这是第二首。当时诗人三十九岁,因母亲去世,正居丧在家。其第一首诗中曾说:“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可见正是在这时候,他才开始躬耕南亩的。在这第二首诗中,他有感于孔子遗训高远难及,表达了自己乐为陇亩之民的心愿。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对孔子时代的植杖翁和东汉末年的庞公深表景仰,认为他们隐居不仕、躬耕自守正是得其所哉。因为天下已不可能保全,所以诗人说他们“即理愧通识,所保讵及浅。”承接第一首诗的未尽之意,所以诗人起笔便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孔老夫子曾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的意思是说:君子只讲求治世之道而不考虑衣食问题。耕田也不免饿肚子,学道则可以做官得俸禄。所以君子只忧虑治世之道能否推行而不必担忧贫穷。对这种高论,诗人实在不敢苟同,且不说学道之人是否都可以出仕作官,即如曾任鲁国司寇的孔老夫子自己,虽然一辈子汲汲于推行治世之道,也不免宋卫之难、陈蔡之厄,备尝绝粮饥馑的滋味,屡屡为道之不行而悲叹。由此可见,孔老夫子“忧道不忧贫”的遗训实在可望而不可及,难于实行。故而诗人转而选取了孔老夫子不以为然的勤于躬耕之道。明人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六论陶诗云:“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此诗可谓是当此评而无愧。
当然,诗人志于躬耕并不是单单因为悟透了世事情理,而是因为田家生活自有其无穷的乐趣。“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计岁功,即事多所欣”六句,直抒胸臆,全无雕饰,写出了诗人开始参加农田劳动的新鲜感觉和欢欣之情。他手持农具学习耕作,心中充满了新奇而欢乐的情绪,禁不住嘻笑颜开,招呼农夫们加把劲,及时把农活干完。放眼望去,田野平旷。春风从远方吹来,茁壮的禾苗随风起伏,纷然竞秀,新绿宜人,宣告了春的到来。虽然未曾计量一年的收成会有多少,但无论干什么活却都让人感到欢欣鼓舞。诗人以冲淡洒脱的笔触,维妙维肖地刻画出自己刚开始干农活时的深切感受,意趣超远,颇得浑然天成之妙。其中“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二句,更是千古不衰的绝唱,在这里,诗人的情绪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为一,达到了忘我乃至无我之境。苏东坡曾称此二句诗云:“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识此语之妙也。”(《珊瑚钩诗话》卷一引)这正是就诗人写景抒情自然真切、不事雕琢而言的。
诗人不遵先师遗训,混迹于农夫,躬耕于陇亩,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孔夫子时代的隐士长沮、桀溺。那时尚有孔夫子一帮忧道之士向他们问津,而今便很难见到这样的忧道之士了。可见世道之江河日下,难以挽回。“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二句,显然寄寓着诗人未能全然忘怀现实的深沉感叹,流露出对清平盛世的热切向往。但现实既已如此,诗人亦无回天之力,因而他对于自己“转欲志长勤”的选择深感欣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能够避开俗务的纠缠,不也是一大快事嘛! 太阳落山以后,与农夫们相邀同归。走到自家门口,则热情地提出一壶酒浆慰劳这些同归的乡亲邻里。大家融洽相处,亲切随和,淳厚的民风让人感到乡间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二句,并非单指诗人而言,而应理解为,诗人与农夫无不如此。这种自然和谐的生活气息,和黑暗官场中的倾轧、纷争局面实有天壤之别。这种生活对来自官场的诗人来说,太富有诱惑力了。故而最后诗人真诚表达了“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心愿。在写这首诗的两年以后,他虽曾为生活所迫仕为彭泽令,但仅过了八十多天便再也忍受不下去,终于从此归隐田园,实现了自己的意愿。可以说,农家生活清旷自然、淳朴真率风气对诗人的吸引,也是促使他下定最后决心的重要原因。
-
《敕勒歌》 - 北朝民歌
[2019-05-11]
-
《二月二日出郊》 - 宋·王庭珪
[2019-05-11]
-
《云门道中晚步》 - 宋·李弥逊
[2019-05-11]
-
《即事》 - 宋·王安石
[2019-05-11]
-
《和郭主簿(其一)》 - 晋·陶渊明
[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