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怀人念远,为词中最常见的主题,柳永这首《卜算子慢》,却是别饶韵致的。
词破题一片浓重衰飒的秋景袭人: 渐老的枫叶,败红零落,已经失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 半凋的蕙草,香消翠减,也无人佩之以避疫了。枫、蕙,在这里也可看作只是秋令植物的代名词,并非专指。三句既是对季节的深一层渲染,也将景中之人静悄悄地引出。接着再作正面说明: 这是一位宦游异乡的客子,在 “暮秋天气”里,登临之所见。这里用的是倒卷之笔,先将触目盈怀的景物推出,酝酿成浓重的氛围、色调和气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如与宋玉 《九辩》 的首四句作比,便可清楚地看出其渊源: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从意境和艺术手法说,都如出一辙。这样,虽对眼前写景,实据心上说情,而又表现得不露痕迹,最是上乘。
词的前三句是这位在暮秋天气里的楚客登临时目之所见,下面是他此刻的耳之所闻: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砧,捣衣石。引,有张开意,如 “将军夜引弓”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 ) ,此处意为可闻砧声。这种声音,在古典诗词里一向用来显示人的凄凉哀伤心情。因为古代妇女,每届秋季,就用砧杵捣练,为征人准备寒衣。“萧索高秋暮,砧杵鸣四邻。”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 ) “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 (庾信 《夜听捣衣》 ) 杜甫的 《捣衣》 更写出了闺中人的一片深情: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而这里则是: 残阳一抹,暮霭沉沉,四野静悄悄,唯有那远处的砧声,时断时续,隐隐地随风飘送过来。李煜有 “断续寒砧断续风” ( 《捣练子》 ) 句,两用 “断续”。孙洙有 “夜阑几处疏砧” ( 《何满子》 ) 句。“疏砧”,就是断续的砧声。这里既云 “疏砧”,又云 “断续”,表示出砧声的不缓、不急,总是那么有节奏、有间隔地一声、一声……。配以眼前衰飒的江枫、汀草,和沉沉西下的残阳,便把周遭凄怆幽邃,似动实寂,无处不充满孤独寂寞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来。至此,词人始直倾情愫: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这里 “伤”者是自己异乡漂泊,有 “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 ( 《凤归云》 ) 的感叹; 而 “念”者则更为沉重: 既有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 ( 《浪淘沙》 ) 的歉疚心理,但更多的却是: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 ( 《临江仙引》)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 《雪梅香》) 这一切都由 “对晚景”引起,不过正由于“旧恨”未了,才易生 “新愁”,于此更见出作者的情深一往来。如今当这两种情愫交流汇集起来,那就真是“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辛弃疾《念奴娇》) 了! 写情至此,可谓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严羽《沧浪诗话》 )
下阕承上接下,未断曲意,径述愁恨之因,而且“一语道破”: “脉脉人千里”。天各一方,一切烦恼,由此而生。脉脉、本作 “眽眽”,凝视貌。《古诗十九首》: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思,有含情欲吐之意。这里呼应 “楚客登临”。“登高望远,所见所闻,引起来新愁旧恨,于是举目凝眸,含情欲语,但不由地猛省: 呵! 所思之人,远在千里之外,又何以能共语! 排除辛弃疾 《摸鱼儿》 “脉脉此情谁诉”的政治内涵,可说是此句的同义语。“念”字领起后二句。“两处”者,此处和彼处也。前者指自身,后者指对方; 前者是此时此刻的实感,后者是“新愁旧恨相继”之时的想象。总之,前者实,后者虚,虚实相生,表现出 “风情” 无限——诗人觉得这该是彼此都会有的。“风情”,风月之情,也即男女相爱之情。李煜赐宫女庆奴《柳枝词》: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销魂感旧游。”念及此,难免不稍慰眼前的寂寞; 可是再念及彼此相隔“万重烟水”,心情显然便不同了。这两句,一弛一张,一纵一收,起伏跌宕,真实地表现出诗人的心声。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雨”,并非写登临时的天气状况 (从“残阳里”也可见本无雨) ,与下句联看,寓意十分明显。宋玉《高唐赋》 写楚襄王游高唐,梦巫山神女,“愿荐枕席”。女“去而辞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以此喻男女的幽欢。“翠峰十二”即指巫山十二峰。《方舆胜览》 载十二峰为望霞 (神女) 、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李商隐《楚宫》 :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又,《深宫》 :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幽欢如梦,已成往事; 翠峰虽在,望也徒然。总之这两句是: 回首前尘,俯察今时,恍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了。故有——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意”者,指上述因见闻所生的 “新愁旧恨”; 因烟水重重,天遥地远所生的“雨歇”之感。“谁会”,无人会也。因此“无言”胜“有言”,“伤怀念远”的沉痛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深进一层的写法。
最后,诗人心中的感情波涛,回环奔腾,始终欲觅出路而不得: 此“意”既无人可会,无人可诉,“离肠万种”又何以排遣,只有寄之一法,可是“纵写得”,又如何能寄、倩谁人寄呢?千回百转的无可奈何之情,至此再深一层地透露出来。柳永《少年游》 有云: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晏几道《鹧鸪天》有云: “凭谁问取归云信,今在巫山第几峰?” “归云”均是用巫山神女典故,归云指诗人所思之佳人。这结尾,是“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
周济《宋四家词选》论此词下阕“一气转注,联翩而下”。不过应该说这只是其艺术特征的表象,而从内容尤其是感情的波涛看,却是 “似直而纡”(陈廷焯评韦庄词语) 的——这恰是此词的长处。虽然,“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但与那些“风期未上” (见刘熙载 《艺概》)之作,自是不同。在柳永的爱情词中,称得上是一篇“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介存斋论词杂著》 ) 的作品。
怀人念远,为词中最常见的主题,柳永这首《卜算子慢》,却是别饶韵致的。
词破题一片浓重衰飒的秋景袭人: 渐老的枫叶,败红零落,已经失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 半凋的蕙草,香消翠减,也无人佩之以避疫了。枫、蕙,在这里也可看作只是秋令植物的代名词,并非专指。三句既是对季节的深一层渲染,也将景中之人静悄悄地引出。接着再作正面说明: 这是一位宦游异乡的客子,在 “暮秋天气”里,登临之所见。这里用的是倒卷之笔,先将触目盈怀的景物推出,酝酿成浓重的氛围、色调和气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如与宋玉 《九辩》 的首四句作比,便可清楚地看出其渊源: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从意境和艺术手法说,都如出一辙。这样,虽对眼前写景,实据心上说情,而又表现得不露痕迹,最是上乘。
词的前三句是这位在暮秋天气里的楚客登临时目之所见,下面是他此刻的耳之所闻: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砧,捣衣石。引,有张开意,如 “将军夜引弓”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 ) ,此处意为可闻砧声。这种声音,在古典诗词里一向用来显示人的凄凉哀伤心情。因为古代妇女,每届秋季,就用砧杵捣练,为征人准备寒衣。“萧索高秋暮,砧杵鸣四邻。”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 ) “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 (庾信 《夜听捣衣》 ) 杜甫的 《捣衣》 更写出了闺中人的一片深情: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而这里则是: 残阳一抹,暮霭沉沉,四野静悄悄,唯有那远处的砧声,时断时续,隐隐地随风飘送过来。李煜有 “断续寒砧断续风” ( 《捣练子》 ) 句,两用 “断续”。孙洙有 “夜阑几处疏砧” ( 《何满子》 ) 句。“疏砧”,就是断续的砧声。这里既云 “疏砧”,又云 “断续”,表示出砧声的不缓、不急,总是那么有节奏、有间隔地一声、一声……。配以眼前衰飒的江枫、汀草,和沉沉西下的残阳,便把周遭凄怆幽邃,似动实寂,无处不充满孤独寂寞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来。至此,词人始直倾情愫: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这里 “伤”者是自己异乡漂泊,有 “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 ( 《凤归云》 ) 的感叹; 而 “念”者则更为沉重: 既有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 ( 《浪淘沙》 ) 的歉疚心理,但更多的却是: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 ( 《临江仙引》)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 《雪梅香》) 这一切都由 “对晚景”引起,不过正由于“旧恨”未了,才易生 “新愁”,于此更见出作者的情深一往来。如今当这两种情愫交流汇集起来,那就真是“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辛弃疾《念奴娇》) 了! 写情至此,可谓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严羽《沧浪诗话》 )
下阕承上接下,未断曲意,径述愁恨之因,而且“一语道破”: “脉脉人千里”。天各一方,一切烦恼,由此而生。脉脉、本作 “眽眽”,凝视貌。《古诗十九首》: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思,有含情欲吐之意。这里呼应 “楚客登临”。“登高望远,所见所闻,引起来新愁旧恨,于是举目凝眸,含情欲语,但不由地猛省: 呵! 所思之人,远在千里之外,又何以能共语! 排除辛弃疾 《摸鱼儿》 “脉脉此情谁诉”的政治内涵,可说是此句的同义语。“念”字领起后二句。“两处”者,此处和彼处也。前者指自身,后者指对方; 前者是此时此刻的实感,后者是“新愁旧恨相继”之时的想象。总之,前者实,后者虚,虚实相生,表现出 “风情” 无限——诗人觉得这该是彼此都会有的。“风情”,风月之情,也即男女相爱之情。李煜赐宫女庆奴《柳枝词》: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销魂感旧游。”念及此,难免不稍慰眼前的寂寞; 可是再念及彼此相隔“万重烟水”,心情显然便不同了。这两句,一弛一张,一纵一收,起伏跌宕,真实地表现出诗人的心声。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雨”,并非写登临时的天气状况 (从“残阳里”也可见本无雨) ,与下句联看,寓意十分明显。宋玉《高唐赋》 写楚襄王游高唐,梦巫山神女,“愿荐枕席”。女“去而辞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以此喻男女的幽欢。“翠峰十二”即指巫山十二峰。《方舆胜览》 载十二峰为望霞 (神女) 、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李商隐《楚宫》 :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又,《深宫》 :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幽欢如梦,已成往事; 翠峰虽在,望也徒然。总之这两句是: 回首前尘,俯察今时,恍如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了。故有——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意”者,指上述因见闻所生的 “新愁旧恨”; 因烟水重重,天遥地远所生的“雨歇”之感。“谁会”,无人会也。因此“无言”胜“有言”,“伤怀念远”的沉痛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深进一层的写法。
最后,诗人心中的感情波涛,回环奔腾,始终欲觅出路而不得: 此“意”既无人可会,无人可诉,“离肠万种”又何以排遣,只有寄之一法,可是“纵写得”,又如何能寄、倩谁人寄呢?千回百转的无可奈何之情,至此再深一层地透露出来。柳永《少年游》 有云: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晏几道《鹧鸪天》有云: “凭谁问取归云信,今在巫山第几峰?” “归云”均是用巫山神女典故,归云指诗人所思之佳人。这结尾,是“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
周济《宋四家词选》论此词下阕“一气转注,联翩而下”。不过应该说这只是其艺术特征的表象,而从内容尤其是感情的波涛看,却是 “似直而纡”(陈廷焯评韦庄词语) 的——这恰是此词的长处。虽然,“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但与那些“风期未上” (见刘熙载 《艺概》)之作,自是不同。在柳永的爱情词中,称得上是一篇“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介存斋论词杂著》 ) 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