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其二)

2019-05-31 可可诗词网-中外哲理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
        金张借旧业, 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诗的前四句先用比兴手法勾画出两个鲜明形象:“涧底松”和“山上苗”,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是地位高下的对比:一个在“涧底”,一个在“山上”;二是材质优劣的对比:一个是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百尺之高的大树,一个是稀稀落落、其粗不过寸许的小树苗。但由于小树苗所处的地位高,反而遮盖住涧底的百尺高松,百尺之松不得不屈居于茎寸之苗之下,受其荫蔽(压抑),永难伸长。这是一种多么不合理的现象啊。诗人由这种自然现象联想到人间社会:“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那些世家子弟,他们本身并无才能,只是凭借着门阀和权势,竟可以窃居高位,而出身寒门的才智之士,却只能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受人欺压。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这里以“涧底松”比喻出身贫寒、怀才不遇的“英俊”,以“山上苗”比喻无真才实学、仅凭门弟居上位的“世胄”,十分形象、精确。诗由前四句的比兴自然过渡到中间四句的议论。“世胄”二句是全诗的主旨,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观点和看法。“地势使之然”承上,“由来非一朝”启下,这二句是进一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历史根源。“地势”指个人所处的地位和权势,这种地位和权势,不取决于个人的德才、功绩,而是靠出身门弟而获取。左思生活的西晋,正是门阀制度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代表门阀世族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却盛于西晋。那时上品实际上为世族所垄断,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晋朝如此,再追溯一下历史,汉朝又何尝不是这样!“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金张”指汉武帝权臣金日䃅、张汤的子孙后代;“借”,凭借;“旧业”,指金日䃅、张汤生前的功业。“七叶”,七代;“珥”,此指插。金氏子孙曾七代为内侍;张氏子孙曾十余人相继做侍中、中常侍等高官。依汉制,侍中、中常侍等官可戴貂尾冠。金、张的子孙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而冯公即冯唐,人才奇伟出众,却到老不受重用, 只能做中郎署长一类小官。冯唐“白首不见招”,决不是他的德才“不伟”,而是出身卑微。这是用历史事实为“世胄”二句印证,从而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使人更深刻地认识到门阀制度的腐朽性。
        这首诗借咏史以摅胸臆,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 比喻自然贴切,处处以鲜明的对比来揭示主题。如将“涧底松”与“山上苗”对比,将“蹑高位”的“世胄”与“沉下僚”的“英俊”对比,将金、张与冯唐对比,作者的观点与倾向在对比中自然流露出来。诗中“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艺术形象,因其典型性为后世文人所倾慕,初唐著名诗人王勃曾作《涧底寒松赋》,用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显然受到左思这首诗的启发。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