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登大教堂

2019-05-31 可可诗词网-中外哲理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从远处望
        两朵黑色火焰冉冉腾空而起,
        朝近处看
        是一只大鸟笼用镂空的石头堆成
        里面装着一个上帝,
        一个神圣的家族,
        和一些无端被折磨的精灵……
        讲坛、铁栅,和唱诗班的台阶
        刻满了精巧而繁琐的花纹,
        处处显得庄严、华美、肃静。
        但琴声低沉,
        空气凛冽,
        光线惨淡而阴森,
        窗玻璃五颜六色而化为血红,
        这里没有自然,
        这里不是人间,
        这里让灵魂伛偻,让肉体匍匐,
        这里只听得见呵斥和嗫嚅,
        只能进行天堂和地狱的对语。
        向导先生,让我们逃走吧,
        让我们绕过耳堂, 离开正殿,
        沿着螺旋梯上去,登上去
        十米, 二十米——
        九十米, 一百米……
        登上去,到上面去,到最高层去,
        去眺望一下大科隆,去欣赏
        它积木似的房屋, 甲虫似的汽车,
        贝壳似的轮船,风筝似的喷气机;
        让我们证实一下,
        科隆大教堂也是人造的,
        当人攀登到最高最高的哥特式尖顶,
        上帝就在他的脚下。
        于是大教堂变成了他的玩具之一。

(选自组诗《西德拾穗录》)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外观高大、宏伟,气度非凡,内部装潢华美,到处“刻满了精巧而繁琐的花纹。”但这里不是人居住的地方, “里面装着一个上帝/一个神圣的家族。”当人走进去的时候,在庞大的空间和“庄严、华美、肃静”气氛的压迫下,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卑微,甚至肮脏而又不堪一击,而上帝又是多么伟大、多么仁慈。于是你只有匍匐在上帝的脚下虔诚地祈祷、忏悔,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苦难,得到宽恕与拯救……
        在中国诗人绿原的感觉中,教堂里“琴声低沉/空气凛冽/光线惨淡而阴森/窗玻璃五颜六色而化为血红”貌似堂皇富丽的外表下,掩盖的,是残酷的恐怖。因为这里“让灵魂伛偻,让肉体匍匐”在神和他的仆人的呵斥下,人的精神——人的自主与自信消失了,只剩下惶惑与嗫嚅和肮脏不堪的待罪之身……
        这一切,对于被迫沉默了20年的绿原是再熟悉不过了。“文革”中,以至再早一些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诗人所经历的不正是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折磨吗?所以诗人说:“向导先生,让我们逃走吧/让我们绕过耳堂,离开正殿”逃走吧。这种心情对于饱经磨难者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对《科隆,登大教堂》的把玩和欣赏仅止于此,那么我们所触摸到的是一个已被苦难折磨得弱不禁风的可怜的灵魂,他似乎除了侥幸自己劫后余生之外,连痛定思痛的勇气也没有了。
        但是,“让我们绕过耳堂,离开正殿/沿着螺旋梯上去,登上去/……/登上去,到上面去,到最高层去。”于是,我们和诗人一起渐渐挺起了胸膛。离开沉重的压迫,诗人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了科隆大教堂的尖顶,眺望欣赏着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另一个世界。奔入眼底的,是人的智慧的结晶:高低错落,色彩缤纷的房屋,川流不息的汽车,还有“贝壳似的轮船/风筝似的喷气机”,人的精神和人的力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得到了释放与印证。这时,饱经沧桑的诗人又想到了此刻已被踩在脚下的大教堂:“让我们证实一下,/科隆大教堂也是人造的/当人攀登到最高最高的哥特式尖顶,/上帝就在他的脚下/,于是大教堂变成了他的玩具之一。”
        这个结尾所传递出的气概与力度是令人震惊的。它不仅代表着诗人在艺术上深厚的功力,更体现着一种不可战胜的真正属于“诗”的精神:对人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对人类的自由和进取精神的赞美。或许,我们会又一次联想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但是, 由于时代和文化的不同,绿原所表达的思想是纯粹东方式的。作为《西德拾穗录》组诗中的一首,如果能和其他诗作放在一起去欣赏,这种倾向将会更为明显。诗中所流露的历尽沧桑依然生机勃勃的顽强的生命力和自信,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折射。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