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体” 的诗人杜荀鹤
一、诗旨未能忘救物
杜荀鹤是晚唐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继承与发扬杜甫、张 籍、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注意揭露黑暗现实,形象而深 刻地再现了唐末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现存300余首诗中,全属 近体(绝句和律诗),尤工七律,精心以律体写世事,语言通俗而 又凝炼,跟张籍等人乐府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唐代律体开辟了新 途径。宋评论家严羽在 《沧浪诗话·诗体》 中,称之为 “杜荀鹤 体”。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在论述唐七言律的变化发展 时,将 “杜荀鹤之不避俚俗”,作为最后的一 “变”。由此可见杜 荀鹤在诗歌发展史上,有其一定的贡献。
诗人以道自守,甘于贫困,对晚唐的腐败现实又极其关注,决 心以诗歌干预世事。他在 《自叙》诗中宣称:
酒瓮琴书伴病身,孰谙世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 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 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诗人在穷愁潦倒生涯中,只有以酒解愁,以琴书为友。他洞察世 情,又不愿趋炎附势去作“窃禄人”。由于他坚持理想,主张“诗 旨未能忘救物”,因此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被一一摄入诗中。 如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遍搜宝货无藏处,乱 杀平人不怕天,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郡侯逐 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
诗中写动乱之时,军家倚势肆意横行,公然掠夺宝货,乱杀平民, 古寺遭拆,荒坟被开,甚至凭借武力将地方长官赶出郡府,连京 城的皇帝也因朝政腐败不能驾驭局势而逃跑了。军家乘机扰民的 蛮横气势被揭露无遗。
乱定之后又如何呢? 请看他写的 《乱后逢村叟》: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 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今鸡 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诗中借村叟之口,写乱后农村凋弊、民不聊生的苦难现实: 战乱 中军家修寨,桑柘早被砍光。生产遭受极大破坏,青年人又都被 征作乡兵,农家劳动力丧失。可是官府依然像往日那样征收赋税, 农民只有被迫逃荒,连鸡犬都星散了,剩下老叟留在家中而 “日 落前山独倚门”。这是又一幅多么惨痛的社会图景。
诗人的家乡九华山一带情况又怎样呢? 他在 《自江西归九 华》 诗中说:
他乡终日忆吾乡,及到吾乡值乱荒。云外好山看不见,马 头歧路去何忙。无衣织女桑犹小,缺食农夫麦未黄。许大乾 坤吟未了,挥鞭回首出陵阳。
诗中,写他久别归乡时的初步观感。此刻的故乡,已非记忆中的 当年美好景象。乱后荒年,织女无衣而桑柘犹小,农夫缺食而麦 子未熟,农家无衣缺食的痛苦可见。诗人居家愈久也感受愈深,又 作 《题所居村舍》: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 输长急不堪闻。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如此数 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故乡村舍也和外地一样,屋无储粮,四壁空存,可是官家税额却 一分不减,农家即使临时设法勉强度日,又怎能应付悍吏 “长 急” 的催交赋税呢? 他们土地上的桑木被砍去修寨,家中的牛犊 被拉去劳军,这叫人何以为生! 而州县官吏却加紧勒索民财,邀 功取宠,诗人面对此景,发出 “杀民将尽更邀勋” 的强烈斥责。
在 《山中寡妇》 中,诗人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悲苦人物进 行刻画,揭示 “征徭” 对人民的残酷迫害,末联尤其深刻,发人 深思: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 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 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在 《再经胡县城》 诗中,更是大声疾呼地对吏政腐败现象进行抨 击:
去年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 是生灵血染成。
由于杜荀鹤关怀人民痛苦,不满黑暗现实,所以他的诗 “多主箴 刺”,正刺痛了军家和州府官吏的要害,因而 “众怒欲杀之” (元 人辛文房 《唐才子传》),可见杜荀鹤这类诗的社会意义。
二、江湖苦吟士 天下最穷人
杜荀鹤因出身寒门,又崇经述道,故与世不合,常在诗中抒 写内心的愤懑。如 《寄从叔》: “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苦吟 天与性,直道世将非。雁夜愁凝坐,渔乡老忆归。为儒皆可立,自 是拙时机。” 诗人甘于苦吟,以直道自守,身为儒者却拙于时机, 为世所弃,因而向从叔诉说胸中的不平。又在 《郊居即事》 中自 称“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书剑同三友,蓬蒿外四邻”,其凄 凉的境遇和孤高的品格可知。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感到前途暗 淡,徒有 “匣中长剑” 而报国无门,只好 “闷向酒杯吞日月,闲 将诗句问乾坤” ( 《投郑先辈》)。
诗人前期浪迹江湖,曾南游潇湘,直至闽海。南国风光在其 诗中也有鲜明的反映。如在《闽中秋思》中说:“雨匀紫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海滨秋色, 宛然如画。又如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和 《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献 所知》: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 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家隔重湖归未期,更堪南去别深知。前程笑到山多处,上马 愁逢岁尽时。四海内无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诗。朱门只见 朱门事,独把孤寒问阿谁?
前诗,写与友人冬末湖上泛舟,抒发雅趣。诗人面对富于诗意的 潇湘景色,吟兴正浓,裁取新诗以歌江山胜景。后诗写客中辞别 知己,倾诉自己岁尽远游的苦衷: 世路崎岖,竟无容足之地; 一 生蹭蹬,只有苦心为诗。诗人从长期困顿生活体验中,清醒地认 识到 “朱门”与 “孤寒” 之间是无法相通的,他们只顾自己的特 权利益,哪管 “孤寒”之士所受的酸辛呢! 结语运用对比,心情 激愤。这正是他 “诗旨未能忘救物” 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思想 基础。
杜荀鹤本来求仕心切,但在现实中却屡遭碰壁,因而哀叹自 己“苦吟风月惟添病,遍识公卿未免贫”。而那些“马壮金多有官 者,荣归却笑读书人”(《下第东归》)。作为一个失意者,他的体 验是深刻的,因而更增强了诗人守道、吟诗的信念。他在 《自 述》 中说:
四海欲行遍,不知终遇谁。用心常合道,出语或伤时。拟 作闲人老,惭为识者嗤。如今已无计,只得苦于诗。
诗人有次来到当涂青山凭吊大诗人李白,写下一首充满赞誉之情 的《经青山吊李翰林》诗: “何谓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 夜,千古一诗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谁移耒阳冢,来此 作吟邻。”诗中称李白虽死犹生,千古独步。天地徒然销化他的躯 骨,但声名却未随身而逝,愈来愈高。结尾表达诗人美好的愿望: 将大诗人杜甫的坟冢从耒阳移来,使两位生前志同道合的诗友成 为“吟邻”。杜荀鹤在《哭陈陶》诗中,也是把李、杜放在一起来 悼念的: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 表现他对唐代诗 坛上两颗巨星的同样景仰。“青山” 一联,成为悼念李白的名句。
三、家山白云里 卧得最高峰
杜荀鹤对于故乡风物十分热爱,他在居外地时乡情浓烈。在 《寄舍弟》诗中说: “世乱信难通,乡心日万重。……家山白云里, 卧得最高峰。”又如《秋日怀九华旧居》: “凉生中夜月,病起故山 心。……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诗人归隐九华之后,曾葺得 新居,环境极其幽美。他在《和友人见题山居》中说: “开户晓云 连地白,访人秋月满山明。庭前树瘦霜来影,洞口泉喷雨后声。” 又如 《新栽竹》: “𣃁破苍苔色, 因栽十数茎。 窗风从此冷, 诗思 当时清。酒入杯中影,棋添局上声。不同桃与李,潇酒伴书生。” 诗人深居山中,有时“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 ( 《山 居寄同志》),有时“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山中 寄诗友》),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以 “溪山不必将钱买,赢得来来 去去看”( 《寄李隐居》),庆幸。诗人的茅舍离九华山寺不远,有 时便来寺中与山僧作伴,吟诗遣兴:“九华山色真堪爱,留得高僧 尔许年。听我吟诗供我酒,不曾穿得判斋钱。” ( 《醉书僧壁》)
杜荀鹤归隐九华之后,更勤于诗学,朝夕吟咏。他在 《山中 寄友人》 诗中说:
深山多隙地,无力及耕桑。不是营生拙,都缘觅句忙。破 窗风翳烛,穿屋月侵床。吾友应相笑,辛勤道未光。
诗中写出了主人公甘于贫苦生涯,一心以 “觅句” 为业,以道自 守。
在 《闲居书事》诗中,对此时的生活思想又作了进一步的描 述:
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余。鬓白只应秋炼句,眼 昏多为夜抄书。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待得功 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
诗人在山中的衣食自可维持,因而能够沉浸在“炼句”、“抄书”的 学习生涯中。即使 “鬓白”、“眼昏”仍夜以继日,不辍学业,其 原因就是对自己的前景,仍然充满了希望。学成求仕,是唐代士 子所共同寻求的道路,杜荀鹤当然不能例外。因此诗人在《乱后 归山》诗中又说:
乱世归山谷,征鼙喜不闻。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山 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此心非此走,终拟致明君。
杜荀鹤后期终于出山求仕,正是他 “终拟致明君”这一心情的体 现。
杜荀鹤刻苦读书、不断追求进益的精神是感人的。如在 《书 斋即事》 中说:
时清只合力为儒,不可家贫与善疏。卖却屋边三亩地,添 成窗下一床书。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诗月上初。乡里老 农多见笑,不知稽古胜耕锄。
宁愿卖地买书,力求为儒进业,这一行动自然要受 “老农” 嘲笑 的。
杜荀鹤不仅自己以读书、吟咏为事,而且注意培育青年,谆 谆告诫弟侄应排除社会动乱的干扰,安于贫困,珍惜读书的大好 时光。如 《题弟侄书堂》 和 《喜从弟雪中远至作》: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 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 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新踪自尔新。无酒御寒虽寡况,有 书供读且资身。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昼短夜 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诗中从守道、修业、安贫、惜阴等方面向弟侄进行教育。其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和“学成贫亦胜他贫”诸语, 说得多么好啊!
诗人此时深居山中,以耕读为生,生活较为平静,但对于现 实的苦难,人世间的不平,依然萦绕心际。如 《雪》这首七律: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 谷时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抱公 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一夜寒风飕飕,大地换上银装,清晨原野沉寂。诗人面对犹如 “一般平”的白雪皑皑景象,思绪翻腾,联想到此刻高楼暖室的 “拥袍公子”和冰天雪地的“樵夫跣足”的不同生活天地,抒发出 人间不平的深沉感慨,作者显然是站在贫苦人民一边的。
诗人的茅舍还靠近山溪,因而在诗中又展现其无拘无束的垂 钓生涯。如 《溪岸秋思》 和 《溪兴》二诗:
桑柘穷头三四家,挂罾垂钓是生涯。秋风忽起溪滩白,零 落岸边芦荻花。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 下前溪也不知。
杜荀鹤还有一首歌咏黄山汤泉的诗。唐时歙县境内的黄山地处偏 远,山道险阻,在诗人中极少提到。但汤泉可以治病,却在民间 流传开来。诗人居九华山中,有次遇僧人前往黄山,特作 《送僧 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七律:
闻有汤泉独去寻,一瓶一钵一无金。不愁乱世兵相害,却 喜寒山路入深。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患身是 幻逢禅主,水洗皮肤语洗心。
诗中,首先突出远道而来路过九华的僧人对黄山汤泉的的无限神 往。由 “闻”而“寻”,又是“独去”,坚定心情可见。接着写翻 山越岭的辛劳,以无金、乱世、山深、风雪烘托出僧人寻求胜地 的一片诚心。结尾是诗人的赠言,预祝僧人此行身心将得到洗礼。 “水洗皮肤语洗心”句,写出僧人“赴黄山沐汤泉”和“兼参禅宗 长老”的心意,语言凝炼,含意深刻。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黄 山汤泉可以治皮肤病的宝贵历史资料。这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杜 荀鹤的又一贡献。
-
郑光祖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2019-05-18]
-
贯云石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2019-05-18]
-
胡祗遹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2019-05-18]
-
白贲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2019-05-18]
-
白朴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201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