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随感录四十八》全文、注释和赏析
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 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
古书里的弱水,竟是骗了我们:闻所未闻的外国人到了;交手几回。渐知道“子曰诗云”似乎无用,于是乎要维新。
维新以后,中国富强了,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
可惜维新单是皮毛,关门也不过一梦。外国的新事理,却愈来愈多,愈优胜,“子曰诗云”也愈挤愈苦,愈看愈无用。于是从那两样旧称呼以外,别想了一样新号: “西哲”,或曰 “西儒”。
他们的称号虽然新了,我们的意见却照旧。因为“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更要昌明。换几句话,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驼了旧本领旧思想的旧人物,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领。一言以蔽之:前几年谓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几年谓之“因时制宜,折衷至当”。
其实世界上决没有这样如意的事。即使一头牛,连生命都牺牲了,尚且祀了孔便不能耕田,吃了肉便不能搾乳。何况一个人先须自己活着,又要驼了前辈先生活着;活着的时候,又须恭听前辈先生的折衷: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声光化电”,下午“子曰诗云”呢?
社会上最迷信鬼神的人,尚且只能在赛会这一日抬一回神舆。不知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西哲”易卜生盖以为不能,以为不可。所以借了Brand的嘴说: “All or nothing!”
【析】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思潮不断涌进,中国面临一场空前的革新高潮。在这一切很有希望的改革面前,出现了众多的人群:有努力推进者,是当时的革命力量;有竭力反对者,是当时的封建顽固派;也有的先在反对一通无效之后,或者在全面地审时度势权衡一翻利弊之后,准备附会于新潮流,而脚根却未移过来。因而他们提出的“因时制宜,折衷至当”的口号,其实是思想仍旧,只是摭拾了些新派的皮毛,聊以愚人也愚己罢了。在这三种人中,前两种是友是敌,了了分明,形势发展已判明胜负,只是于第三种人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现象,却能迷惑人心,了难判决。因此,揭开他们“折衷至当”的外衣,露出他们守旧的本质,激励青年继续前进,就成为当时先驱者的首要任务。鲁迅这篇杂文便是从这点入手展开议论的。
首先是揭开“折衷至当”的本质。作者从历史分析入手,得出这是中国封建文化长期传递嬗变的结果。鲁迅非常辛辣地指出:“本领要新,思想要旧”,因而“前几年谓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几年谓之 ‘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都是一样的货色。这就从历史因由上把历史同现在联系起来,揭穿了“折衷至当”的实质,对封建文化作了彻底否定。
仅仅揭出实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给与严正的批判,指出其 “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的 “不可能”就成为必要的了。行文至此,作者一改上述历史分析的方法而转用类比推纳法,从他们既不能新、也不能旧的两难处境,揭穿了 “折衷”的不可能,使文章的辞意和形式都翻出了新意。
第六段用 “其实”句一转,从牛的用途引出议论,展开类比论证。 耕田与祀孔、 吃肉与榨乳不能在一条牛身上实现,说明打拱 (旧礼教) 与握手 (新文明)、“声光化电”(西方文明)与“子曰诗云”(传统儒教)不能混一的矛盾,指出了 “折衷” 的不至当,不可行。
第七段用迷信鬼神的人与赛会的关系,嘲弄了“新进英贤”“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是荒唐可笑、愚人愚己的行为,给“折衷”者以严正的批判。
结尾一段再一转折,由批判转入结论式的号召,用易卜生戏剧人物勃兰特的话“不能完全,宁可没有”结束,既是对“折衷”者的当头棒喝,也是作者的呼声,显出了高昂奋进的亮色,这正是杂文战斗性的特征。
本文在艺术上应注意的有三点。
一是对历史的总结,避开了史实的堆砌,注意于史意的评说。既是描述,又是层层推论。用短文的文句,概括了近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勾画出不同阶段的历史趋向特征。文简字约,烁古通今。没有对历史的确切把握是难以做到的。
二是论述上的三层递进三种不同的论证法。第一大段用对历史作概述分析,揭出“折衷”者貌新而质旧的本来面目。用的是平白而递进的叙事方法,但语意间已露讥锋。第二大段用类比评论法,批判、嘲弄之色裸露纸上。第三段用直接号召法,引用西哲易卜生作品人物的语意“不能完全,宁可没有”表现出反对折中调合的坚决态度。在一篇六百字左右的短文中,做到文意叠进,辞锋转折,声情并茂,实属美文之列。
三是结构上首尾相应而文意递进,又杂而不乱,实为严谨守一之作。特别是开头一段,指出“两样称呼”和 “没有……”后,即行甩开,表面看与下文无关联,实际上它不仅指出了守旧者守旧的根本原因,也指出了要改变守旧者则非去掉这一 “历来只有的两样称呼”,变 “从没有的” 为已有的不可。即将 “异族”称作朋友,看作和“我们一样”。在这根本问题未改变之前,“折衷”实为守旧者在新形势下的别名而已。故结尾处高昂的呼喊,实则是对开头的回应,对守旧势力作了彻底否定。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426-427页.
-
鲁迅《做“杂文”也不易》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娘儿们也不行》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我的种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元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