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火》全文、注释和赏析
普洛美修斯偷火给人类,总算是犯了天条,贬入地狱。但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没有破坏神圣的私有财产——那时候,树木还是无主的公物。然而燧人氏也被忘却了,到如今只见中国人供火神菩萨,不见供燧人氏的。
火神菩萨只管放火,不管点灯。凡是火着就有他的份。因此,大家把他供养起来,希望他少作恶。然而如果他不作恶,他还受得着供养么,你想?
点灯太平凡了。从古至今,没有听到过点灯出名的名人,虽然人类从燧人氏那里学会了点火已经有五六千年的时间。放火就不然。秦始皇放了一把火——烧了书没有烧人; 项羽入关又放了一把火——烧的是阿房宫不是民房(? ——待考)。……罗马的一个什么皇帝却放火烧百姓了; 中世纪正教的僧侣就会把异教徒当柴火烧,间或还灌上油。这些都是一世之雄。现代的希特拉就是活证人。如何能不供养起来。何况现今是进化时代,火神菩萨也代代跨灶的。
譬如说罢,没有电灯的地方,小百姓不顾什么国货年,人人都要买点洋货的煤油,晚上就点起来:那么幽黯的黄澄澄的光线映在纸窗上,多不大方!不准,不准这么点灯! 你们如果要光明的话,非得禁止这样 “浪费”煤油不可。煤油应当扛到田地里去,灌进喷筒,呼啦呼啦的喷起来……一场大火,几十里路的延烧过去,稻禾,树木,房舍——尤其是草棚——一会儿都变成飞灰了。还不够,就有燃烧弹,硫磺弹,从飞机上面扔下来,像上海一二八的大火似的,够烧几天几晚。那才是伟大的光明呵。
火神菩萨的威风是这样的。可是说起来,他又不承认:火神菩萨据说原是保佑小民的,至于火灾,却要怪小民自不小心,或是为非作歹,纵火抢掠。
谁知道呢?历代放火的名人总是这样说,却未必总有人信。
我们只看见点灯是平凡的,放火是雄壮的,所以点灯就被禁止,放火就受供养。你不见海京伯马戏团么:宰了耕牛喂老虎,原是这年头的 “时代精神”。
十一月二日。
【析】 这是针对国民党围剿苏区、杀人放火,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向外侵略扩张时的纵火劫掠的暴行而写的杂文。
《火》通篇的叙事和议论,举例与剖析,都紧扣在“火” 字上。然而细绎文思,可以看出两条线索,谈“火”、议 “火”,写与火有关的故事、传说是文章外在的材料线索,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放火罪行,是文章内在的思想线索。普洛美修斯是盗火给人类的光明之神,燧人氏是发明“钻木取火”而使中国的文明孕育发展,人类逐渐摆脱兽性的“古圣先皇”。但他们一个被锁囚于高加索的山巅任老雕啄食,一个成为后世景仰膜拜的对象,其原因就在燧人氏处于人类远古时代,天下为公,他的行为并没有破坏“神圣的私有财产”,但普洛美修斯是奴隶制时代传说中的天神,当时“火”已经成为私有财产被宙斯禁锢于天庭,专供大神们享有,于是普洛美修斯便成为 “盗窃者” 了。
燧人氏虽有功于华夏先民,但他终究是人民之神而非是昊天之神,不久便被忘却而代之以火神菩萨了。这火神,人们不知其来历,是一个“随意放火的莫名其妙的东西”※。鲁迅指出,他“只管放火,不管点灯”,只作恶,不行善。大家供养他,是希望他少作恶,然而他偏要多作恶、多放火以显示其神力。鲁迅讥讽说:“然而如果他不作恶,他还受得着供养么?你想?”寥寥数语,借火神活画出历代反动派的凶残本质和丑恶嘴脸,暗点出本文要讥评的对象,真是妙笔传神,一语中的。
接着,又以点灯和放火这两件性质相反的事相比照,引古证今,以抨击帝国主义和历代反动派的罪恶,点灯照明,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明点灯者,功绩甚伟,但却未因此而出名,然而残暴的放火焚烧者反而多有“名人”。秦始皇烧书未烧人,楚项羽把豪华富丽的阿房宫付之一炬,固然愚蠢,但还不毁民房。发展到罗马的暴君尼禄,中世纪的宗教裁判,那施用火刑,纵火烧死人民,把异教徒当火烧的苛虐手段,就更加惨绝人寰了。不过,把他们和燃起漫天大火,几十里路烧过去,把人民和城镇村落都葬入火海的现代反动派比较起来,那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鲁迅愤怒讽刺和痛斥这些当代火神为“一世之雄”,把他们制造的“够烧几天几晚”的人间惨剧,讥讽为“伟大的光明”,从而证实了 “何况现今是进化时代,火神菩萨也代代跨灶”的结论,从而把文章的内外两条线索凝聚为一个焦点,把前面所积蓄的思想力量和艺术火花,如同涌泉喷洒一样倾泻出来,使读者既叹赏作者思想的锋利,又深赞他文笔的辛辣与精妙。
文中关于不准用煤油点灯,而只能让它漫野喷洒一段描写,是议论文中的生动图画,也是化古谚为神奇的诙谐描写。接下来关于 “火神菩萨据说是保佑小民的”尖锐讽刺,说火灾是“小民自不小心”而引起,或“为非作歹,纵火抢掠”而招致的愤激反语,把“历代放火名人”的肝肠肺腑和盘托出,也显示出作者对放火者的剖析是何等入木三分。
结尾更是妙语惊人,讽刺深刻。以“平凡”形容点灯可谓准确精当,以“雄壮”描绘放火可谓褒词贬用。“点灯就被禁止,放火就受供养”,既是人妖与是非的颠倒,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以“宰了耕牛喂老虎”来揭示当时的“时代精神”,真是准确而形象。从希特勒到日本帝国主义,从一二八的战火到围剿苏区的大火,无不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文章的结尾,既回到原来的“焦点”上,又对全文的论述作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概括,点题结穴、一锤定音,焕发出更加明耀的思想艺术的火花。
鲁迅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18-619页.
-
鲁迅《做“杂文”也不易》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娘儿们也不行》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我的种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
-
鲁迅《元题》全文、注释和赏析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