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自书诗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一字晞哲,因右手生六指,自号枝指生,又号枝山、枝山道人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父祝颢与外祖父徐有贞均是当时魁儒。祝允明自幼受二祖薰陶,加之聪颖过人,五岁时能作径尺字,九岁能诗,有奇气。青年时期娶书法家李应祯之女为妻,弘治五年 (1492) 乡试中举,后连试不第。55岁得授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应天府(南京)通判。翌年因病退休回乡,嘉靖五年(1526) 病逝。
祝允明不但为明代杰出的书法大师,吴门书派额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既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也著有大量诗文杂稿,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当时有“天下书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的说法。
祝允明书法自幼遵循庭训,于魏晋、唐、宋、元诸名家莫不临习,并达到“无所不精”的地步。
草书《自书诗卷》是祝允明草书代表作品之一。纸本。内容系书旧作《歌风台》、《登太白酒楼》、《将归行》古体诗三首,共94行,405字,每行二至六字不等。诗有自识道:“夏日过王堉酒边,忽云庄至,数勺后,袖出数扇,王氏笔墨皆精良,既书,又已展纸在案,虽颇以酒倦,奈纸复佳,不觉笔之跃跃。但苦纸长未能满,云庄口诵余旧作,皆长句如流,遂意(竟) 其兴。枝山允明嘉靖癸未闰四月廿五日。”读罢其识,宛如看到祝允明乘酒酣之际,加上主人所备笔砚精良,所出扇页,宣纸质佳,于是书兴大发,一挥而就的场景。而此卷留下的笔走龙蛇之迹,亦似有墨沈未干之感。由于纸墨相发,又是乘兴而书,故此作不失为神融笔畅的佳品。
通篇不但潇洒流畅,一气贯穿,参差错落,浑然天成,而且笔力刚健,字势雄强,纵横开合,擒纵自如,字里行间,往往似奇而寓正,若险而藏稳。字形则随机应变,笔法亦随式而化。从肯定、果断的点画中,透露出书家十足的自信心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真不愧为一代大师之作。
此卷后有曾可前、吕图南、谈允谦等人的题跋。曾可前题云: “尝闻京兆行草源自大令、永师,兼以狂素、颠旭,本朝第一手也。今观此卷,骨力最遒,纵横有妙,似非时辈赝手可及。”吕图南称: “老笔纷披,蹁跹自如,真堪照乘。”谈允谦则认为此卷“纵横挥廓,结撰茂密,书家称京兆能沉入又能直出,诚明兴一人。”
此卷作于嘉靖二年(1523) 时祝64岁,正是晚年书艺最成熟时期。明王世贞曾称赞祝允明“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是上配吴兴(赵孟), 他所不论也。” 《名山藏》一书也称祝允明书法“出入魏晋,晚益奇纵”,很有道理。
此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在《中国书法》第一期上刊出。
祝允明不但为明代杰出的书法大师,吴门书派额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既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也著有大量诗文杂稿,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当时有“天下书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的说法。
祝允明书法自幼遵循庭训,于魏晋、唐、宋、元诸名家莫不临习,并达到“无所不精”的地步。
草书《自书诗卷》是祝允明草书代表作品之一。纸本。内容系书旧作《歌风台》、《登太白酒楼》、《将归行》古体诗三首,共94行,405字,每行二至六字不等。诗有自识道:“夏日过王堉酒边,忽云庄至,数勺后,袖出数扇,王氏笔墨皆精良,既书,又已展纸在案,虽颇以酒倦,奈纸复佳,不觉笔之跃跃。但苦纸长未能满,云庄口诵余旧作,皆长句如流,遂意(竟) 其兴。枝山允明嘉靖癸未闰四月廿五日。”读罢其识,宛如看到祝允明乘酒酣之际,加上主人所备笔砚精良,所出扇页,宣纸质佳,于是书兴大发,一挥而就的场景。而此卷留下的笔走龙蛇之迹,亦似有墨沈未干之感。由于纸墨相发,又是乘兴而书,故此作不失为神融笔畅的佳品。
通篇不但潇洒流畅,一气贯穿,参差错落,浑然天成,而且笔力刚健,字势雄强,纵横开合,擒纵自如,字里行间,往往似奇而寓正,若险而藏稳。字形则随机应变,笔法亦随式而化。从肯定、果断的点画中,透露出书家十足的自信心和高超的艺术造诣,真不愧为一代大师之作。
此卷后有曾可前、吕图南、谈允谦等人的题跋。曾可前题云: “尝闻京兆行草源自大令、永师,兼以狂素、颠旭,本朝第一手也。今观此卷,骨力最遒,纵横有妙,似非时辈赝手可及。”吕图南称: “老笔纷披,蹁跹自如,真堪照乘。”谈允谦则认为此卷“纵横挥廓,结撰茂密,书家称京兆能沉入又能直出,诚明兴一人。”
此卷作于嘉靖二年(1523) 时祝64岁,正是晚年书艺最成熟时期。明王世贞曾称赞祝允明“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是上配吴兴(赵孟), 他所不论也。” 《名山藏》一书也称祝允明书法“出入魏晋,晚益奇纵”,很有道理。
此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在《中国书法》第一期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