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铭
《石门铭》摩崖刻石,正书,高175厘米,宽215厘米,28行,行22字,字径五至六厘米,首行“石门铭”三字,比正文低四字。铭文末有: “魏(宣武帝) 永平二年(509)正一月,梁秦典签大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北魏刻石署书写与凿刻人名者极少,此刻详细纪述书写与刻石人姓名、郡县、官职等,实为罕见之例。王远无书名,《魏书》亦无传。
此铭书法超逸; 铭文称颂羊祉、贾三德奉诏修复废置已久的褒斜道阁,重新开通石门之功,也补充了史料。文词佳妙,惜以远在边陲,故其名不彰,实为重要史料也。《石门摩崖刻石十三品》因60年代兴建拦截褒水大坝,已移置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铭》就是《石门十三品》中的一品。
《石门铭》旧拓本甚少,明拓本“此门”二字石花未连,清初拓本“此”字未泐。有正书局、艺苑真赏社曾用珂罗版影印“此”字未损本。80年代初,上海书画出版社以上海博物馆所藏康有为旧藏本,依原样精印《历代法书萃英》本,以广流传,而裨学者。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云: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 五指齐力,故能涩。”又说: “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备具。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 《石门铭》书法,确是汇集了这些特点。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云: “《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非元常所能牢笼也。”
《石门铭》与《石门颂》的书法艺术,确有很多共性。首先是两者俱是摩崖刻石,摩崖题壁书丹。题壁书写必须手臂腾空,是在登上相应高度的梯架腾空书写等条件下,故能产生出结体开阖瑰奇,线条流畅跌宕之妙,甚至一些造型相近和相同的字,如“焉”字的钩,“逸”字中间兔的下撇穿出辵旁的卧捺,与《石门颂》“遗”字中间贵的下撇穿出辵旁卧捺同一模式。《石门颂》书法,开头端庄,当写到“以汉诋焉”的“焉”字时,已控制不住日常写文牍的习惯而恣情奔放起来。《石门颂》无书刻人名,一般认为是书佐王戒书; 《石门铭》为典签王远书。时代、书体虽各不同,而书写人恰同是从事文书工作的幕僚,书写方法又同是题壁。由于这些共性,所以康有为说: “《石门铭》 (书法)源出《石门颂》。”《石门铭》头一二行的字比较谨慎,“自晋氏南迁”以下,即意气风发,恣情挥洒,如崩浪奔雷,孤舟横渚,飞鸿戏海,舞鹤翔天。当其兴酣落笔之际,心手融熔,欹正泯迹,纵敛随心,顿不停留,挫不拖沓,钩似银环,弩如玉簪,真是“势来不可止”。后人誉为仙品,确非溢美。
此铭书法超逸; 铭文称颂羊祉、贾三德奉诏修复废置已久的褒斜道阁,重新开通石门之功,也补充了史料。文词佳妙,惜以远在边陲,故其名不彰,实为重要史料也。《石门摩崖刻石十三品》因60年代兴建拦截褒水大坝,已移置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铭》就是《石门十三品》中的一品。
《石门铭》旧拓本甚少,明拓本“此门”二字石花未连,清初拓本“此”字未泐。有正书局、艺苑真赏社曾用珂罗版影印“此”字未损本。80年代初,上海书画出版社以上海博物馆所藏康有为旧藏本,依原样精印《历代法书萃英》本,以广流传,而裨学者。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云: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 五指齐力,故能涩。”又说: “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备具。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 《石门铭》书法,确是汇集了这些特点。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云: “《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非元常所能牢笼也。”
《石门铭》与《石门颂》的书法艺术,确有很多共性。首先是两者俱是摩崖刻石,摩崖题壁书丹。题壁书写必须手臂腾空,是在登上相应高度的梯架腾空书写等条件下,故能产生出结体开阖瑰奇,线条流畅跌宕之妙,甚至一些造型相近和相同的字,如“焉”字的钩,“逸”字中间兔的下撇穿出辵旁的卧捺,与《石门颂》“遗”字中间贵的下撇穿出辵旁卧捺同一模式。《石门颂》书法,开头端庄,当写到“以汉诋焉”的“焉”字时,已控制不住日常写文牍的习惯而恣情奔放起来。《石门颂》无书刻人名,一般认为是书佐王戒书; 《石门铭》为典签王远书。时代、书体虽各不同,而书写人恰同是从事文书工作的幕僚,书写方法又同是题壁。由于这些共性,所以康有为说: “《石门铭》 (书法)源出《石门颂》。”《石门铭》头一二行的字比较谨慎,“自晋氏南迁”以下,即意气风发,恣情挥洒,如崩浪奔雷,孤舟横渚,飞鸿戏海,舞鹤翔天。当其兴酣落笔之际,心手融熔,欹正泯迹,纵敛随心,顿不停留,挫不拖沓,钩似银环,弩如玉簪,真是“势来不可止”。后人誉为仙品,确非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