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代华岳庙碑
此碑于北魏太延五年(439)为道士寇谦之立。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建立代国,在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公元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乘机复国,改称“魏”; 但没有废去始封。代、魏并用,所以此碑称“大代”。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华山华岳庙,现石已佚。宋欧阳棐《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陈思《宝刻丛编》等均有著录,明代以后诸家都没有提及。《关中金石记 》无著录,《陕西通志》收录华山古刻很为详备,但也没有收入此碑的记载,可见湮没已久了。
清福山王懿荣旧藏剪装本号称海内孤拓,平素秘不示人; 后为丹徒刘铁云所得,付之影印,世人方得见其庐山真面目。
碑文为正书。22行,行50字。碑后题造碑阙、堂庙者等姓名,又列石工姓名。别有唐大和九年(835)题名。碑额应该是有的,此本失拓。
南朝侍奉释氏,北朝崇信道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道士寇谦之奏请,先后更造华岳、嵩岳新庙,于是立碑记事。
此碑与《嵩高灵庙碑》一般公认为同一书家所书,《灵庙碑》立碑时为太安二年(456),其时寇谦之已卒(448)。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灵庙碑》为寇谦之书,恐失之武断。《集古录目》则以为《大代华岳庙碑》为镇西将军略阳公侍郎刘玄明书,或者当时石存且尚未漫漶,可能有所根据。现检视印本,职衔尚在,姓名则残泐莫辨了。《善本碑帖录》则著录为□熙达书。
碑文与《嵩高灵庙碑》文字略同,书体近似而稍小。书法峻拔森严,整饬严谨,刚劲古拙。结体平正,中宫紧密。用笔瘦硬遒劲,点画凝重内敛。多以方笔逆入平出收锋,遗有隶意而又不同于隶书,风骨棱然。
此碑总的面貌较之《嵩高灵庙碑》略显拘拙,变化也略小些。但此碑为《灵庙碑》的姊妹之作,并且石已久佚,所以自存其重要的价值。可参见《嵩高灵庙碑》条。
碑原在陕西华阴县华山华岳庙,现石已佚。宋欧阳棐《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陈思《宝刻丛编》等均有著录,明代以后诸家都没有提及。《关中金石记 》无著录,《陕西通志》收录华山古刻很为详备,但也没有收入此碑的记载,可见湮没已久了。
清福山王懿荣旧藏剪装本号称海内孤拓,平素秘不示人; 后为丹徒刘铁云所得,付之影印,世人方得见其庐山真面目。
碑文为正书。22行,行50字。碑后题造碑阙、堂庙者等姓名,又列石工姓名。别有唐大和九年(835)题名。碑额应该是有的,此本失拓。
南朝侍奉释氏,北朝崇信道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道士寇谦之奏请,先后更造华岳、嵩岳新庙,于是立碑记事。
此碑与《嵩高灵庙碑》一般公认为同一书家所书,《灵庙碑》立碑时为太安二年(456),其时寇谦之已卒(448)。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灵庙碑》为寇谦之书,恐失之武断。《集古录目》则以为《大代华岳庙碑》为镇西将军略阳公侍郎刘玄明书,或者当时石存且尚未漫漶,可能有所根据。现检视印本,职衔尚在,姓名则残泐莫辨了。《善本碑帖录》则著录为□熙达书。
碑文与《嵩高灵庙碑》文字略同,书体近似而稍小。书法峻拔森严,整饬严谨,刚劲古拙。结体平正,中宫紧密。用笔瘦硬遒劲,点画凝重内敛。多以方笔逆入平出收锋,遗有隶意而又不同于隶书,风骨棱然。
此碑总的面貌较之《嵩高灵庙碑》略显拘拙,变化也略小些。但此碑为《灵庙碑》的姊妹之作,并且石已久佚,所以自存其重要的价值。可参见《嵩高灵庙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