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石经

2022-10-11 可可诗词网-书法名作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汉石经》受诏校书于东汉熹平四年(175 ),刻石完成于光和六年(183),以创始年名,故又称《熹平石经》。碑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堂东侧。因史籍误载立于鸿都门学,故又误称《鸿都石经》;这是官方校正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仪礼》、《论语》)文字的统一版本,起到了文字规范化的作用。八分书,46石,碑高一丈许,宽四尺,每石35行,行约70—78字,表里两面刻字,计200911字(校记、题记未计)。《后汉书·蔡邕传》有“自书册于碑”之说,但是《洛阳记》、《水经注·谷水注》、《魏书·江式传》都认为非蔡邕一人所为。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董逌《广川书跋》、洪适《隶释》(卷27)、《隶续》(卷21)皆根据出土石经残片实物指为多人书写,如马日䃅、 左立、 孙表、 堂溪典、 赵䧕刘弘、张文、苏陵、傅桢等。清王昶《金石萃编》、近人马衡《汉石经集存》都先后指出,蔡邕光和元年“以诏对金商门崇德殿陈灾变事,得罪徙朔方,明年遇赦,亡命江海,居吴会者积十二年。”蔡邕在东观只三、四年,光和二年以后的校经书碑工作并未参与。刊刻《石经》分为正定文字、书丹、镌刻三步,参与此事而见诸史籍及碑文者20余人,记载所遗漏或碑文湮没者还不在少数。“所书七经文字,虽面貌相似,而工拙攸分。或人书一经,或一经又分数人,皆未可定。要之校经及书碑之役,必成于众人之手,可断言也。即令邕以善书名家,以一人之力而写46碑两面之字,事实上恐不可能。” (《凡将斋金石丛稿》卷六)可见《汉石经》是集体通力协作的艺术成果。部分碑文由蔡邕书丹则是可能的。
        石经刻成以后,几经战火和迁徙,破坏甚巨。残石自唐代出土,受到重视,並藏拓本于御府,以“开元”二字小印钤记,与法书名画同藏。至宋,时时得之,如获至宝。1922年冬,石经残石又陆续出土于洛阳故城太学遗址,达百余块之多,分别为罗振玉、马衡、徐森玉、文素松等及北京图书馆所得。现分藏于上海、陕西、河南、台湾等地博物馆及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传世旧拓,大多为宋、明重刻本。翻刻本极多,惜今多不存。影印本以马衡《汉石经集存》最为精审,收拓片520事(号) ,存字八千数百余字。其中最大一块残石两面刻《易经》,分别有21和28行,存字都有400余。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及续编,王献唐《汉魏石经残字》,张国洤《汉石经碑图》、《历代石经考》,均穷搜尽讨,取各家之长,颇多发现。
        在诸经残石文字中,笔迹差异很大。“以书石之多人,致体势之互异。” 《春秋·僖公》残石字大笔画丰厚,字取纵势,结体宽博凝重,“楚、齐、曹”等字数见,字形长扁宽窄各有差异,大小错落,疏密相间,气势连贯,变化多端,生动自然之趣跃然碑上。此残石兼有《西狭颂》的潇洒和《郙阁颂》的浑厚,颇具拙厚之态。《周易》残石笔画瘦劲,用笔圆润,点画流美,逸致翩翩。书体宽扁,笔力内含,洒脱遒逸。取横侧势,如长臂猿探身取物,笔长意远,极其势而去。布白疏宕,风格秀雅,直为《曹全碑》、《小子残碑》的化身。《周易》的另一种风格则是方正、疏朗、宽博,与上述书风迥异。《鲁诗》残石则多以方正劲挺为基调。中锋铺毫,笔画如金钩铁画。结字刚劲猛利,剑拔弩张,似有扛鼎之力,可见作者的力足气满,倘无惊人笔力,断不能至此。杨守敬评《孔彪碑》曰: “笔画精劲,结构谨严”。观此残石可见《石经》与《孔彪碑》气息相通。《论语》残石则多以长体纵势为风规,丰满凝重,笔画肥厚而能灵活,所谓“润而不肥”,波挑不巨而益显其浑厚峻刻之态。布白紧凑,行密格满,章法茂密,有《鲁峻》之风神。康有为曾说: “帖 中《州 辅碑》兼雄深茂密之胜,《熹平残碑》似之,又加峻峭也。”此残石可为注脚。《春秋·庄公》残石以方笔出之,用笔方折,斩钉截铁,锋芒毕露。结体方整劲饬,笔势外拓,即《鲜于璜》、《张迁》诸碑也没有这样平起平收、剑拔弩张之势。魏黄初元年《孔羡碑》及吴天玺元年《天发神谶碑》的某些用笔与此残石相似,可见此残石为魏晋书风之先祖。有些常用字如“之”、“人”、“子”、“乱”等相同的字在全碑中或同一残石中数见,体态都各不相同,尤以“之”字最富变化,在《汉石经集存》中重见凡46次,用笔的方圆,主画捺笔的长短粗细,点画的俯仰,点的方圆、长、三角等形,撇捺连写或分断……变化无端,使字形的宽纵、点画笔意、取势布白皆不雷同。书写者恣情纵意,不刻意求工,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形象。《汉石经》是经典之作,为了显示肃穆庄重气氛,故以谨严精美的风貌出之,其雄健者以骨胜,其温雅者以韵胜,既有刚健笃实之态,也有灵秀矫捷之趣,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意态庄严又不失风姿绰约。它是在分书成熟的灵帝时期吸收和总结民间书家的书艺特点,由众多书家书写的巨作,因此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汉碑艺术大观,从中可以欣赏到多种风格的汉隶书形体美,代表了分书成熟时期的风格和成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它总结了两汉文字的书写法则,以“石经”的形式公布了标准字形,进行文字规范化工作,是继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在文字改革史上的又一创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