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与马致远
一、白朴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1226—1312?),河北真定人(初本隩州人。隩州,金置,属河北东路,今山西河曲县)。约与关汉卿同时,为元剧前期作家之一。元剧四大家,一云关王马郑,一云关白马郑。马是马致远,白是白仁甫,郑是郑德辉。
白朴之父白华为金哀宗时枢密院判官,军政大计,多出其手,亦时遭书生之妒,无所迁引。(《金史·白华传》)
仁甫生于1226年。蒙古伐金,金主出奔河北时,仁甫七岁。赖元遗山挈以北渡,初居山东,数年后父子卜居滹阳。及长,博览群书。有文才,尤善词曲。仁甫中年以后南下,曾至岳阳,至建康(在1280年,即至元十七年庚辰,宋亡后一年,蒙古统一中国之第一年),时年五十五岁。六十六岁春游杭州西湖。大德十年(1306)到扬州。暮年北返。1312年八十七岁,游顺天。此后无事迹可考。其生卒年应为1226—1312?。
白朴在元朝似未曾仕,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日以诗酒优游(明孙大雅《天籁集序》)。王国维《元戏曲家小传》云:“后以子贵,赠嘉议大夫,掌礼仪院太卿。”
著有《天籁集》二卷(词)及杂剧十六种,散曲见《阳春白雪》等。杂剧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裴少俊墙头马上》二种,以《梧桐雨》最为有名。
《梧桐雨》为历史剧,写帝妃故事。剧取唐明皇杨贵妃的一段为大众所熟悉的故事。取材于《长恨歌》、《长恨歌传》,唐史及其他唐人笔记中材料(似未采《太真外传》),自己剪裁,演为此剧。此为后来洪升《长生殿》所依据,有开创之功。(当时还有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亦叙明皇贵妃故事。)
楔子叙安禄山征讨奚契丹大败,失机将斩,被张守珪解送长安取圣旨。唐明皇赦了他,贵妃收为义子。明皇欲以为平章政事,为杨国忠所阻,遂任他为渔阳节度使。而安禄山与杨贵妃已有一段私情,所以他到渔阳后便练兵秣马,有反叛朝廷的意思。
第一折,七夕乞巧。宫廷场面。唐明皇与杨贵妃对牛女两星盟誓。(此从《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二句诗来。后为《长生殿》之《密誓》一出所本。)
第二折,安禄山入寇。明皇与贵妃在御花园中小宴。贵妃吃着四川所进贡的鲜荔枝,登盘舞霓裳羽衣舞。李林甫奏禄山入寇。明皇慌急无计,遂决定幸蜀。(从《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二句来,为《长生殿》《舞盘》、《惊变》二出所本。)
第三折,入蜀途中至马嵬驿,士兵哗变。杀国忠,赐贵妃死。六军马践杨妃。(从《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二句来。为《长生殿》《埋玉》一出所本。)
第四折,禄山乱平,明皇返京,在西宫中养老。思念杨妃,挂起真容,十分伤悼。睡梦中梦见杨妃,醒来依然寂寞,孤家寡人一个。听秋雨打梧桐,倍觉凄凉。此折意境与马致远《汉宫秋》末折“闻雁”相似,描写雨声最为美妙。(从《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句来,为《长生殿》《哭像》、《雨梦》二出所本。)
明皇贵妃故事,为诗歌词曲的题材,是普遍的动听的。此剧以简短的四折,首尾完整,全剧均很精彩。论结构,有宫廷场面,有动乱场面,前热闹,后凄凉,都有戏情。其中惊变、埋玉剧情紧张,比之《汉宫秋》人物多些。论词章的高雅活泼,不亚于《汉宫秋》。此剧揭露帝妃的淫乐生活与其悲剧的结果。末后一折抒情意味浓厚。作者同情于贵妃的死,明皇也作为正面人物。全剧仍以爱情为主题,而结合历史。但与《汉宫秋》相比,两剧效果不同。《汉宫秋》中昭君那样一个纯洁而被牺牲了的女性,值得歌颂而同情,因而汉元帝的闻雁一折,达到悲剧的效果。而《梧桐雨》首先点出了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把她丑化了。如此,贵妃便死不足惜,明皇哭妃也不能博得观众的同情。所以作为一个爱情悲剧是不完整的,这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同。写私情为《长生殿》作者洪升所非,加以删削。《长生殿》后出,超过了白仁甫的剧作。白作在元剧中仍有一定的地位。
《墙头马上》叙唐代裴行俭之子少俊与皇族小姐李千金的恋爱故事。两人墙头马上,四目相觑,各有眷心。约定幽会,为嬷嬷闯破。后来放他们私奔成亲。匿居于裴家花园七年,生下一双儿女。其后为父亲所发觉,逼令离弃,而留下其儿女。千金归家守节,少俊状元及第得官后接她回家,公婆也去赔罪,双方取得谅解。此也是写青年男女私行结合而遭受父亲压迫的曲折动人的故事,新鲜有味。其中跳墙一节颇似《西厢记》,而此剧出于《西厢记》后。
二、马致远
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任江浙行省务官。他大约与王实甫同时,务官是监酒税的官,非大官,亦非小吏。是高级知识分子,比之关、王两人,读书必更多。其作品文词高雅。本人爱慕陶渊明,故号东篱,以隐士自命。大概做过一任官吏,即退隐家居,肆志词曲。所作散曲甚多,其《秋兴》散套脍炙人口。任讷辑为《东篱乐府》。《尧山堂外纪》录其〔夜行船〕《秋思》一套,称为元人第一。又有〔天净沙〕小令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为有名(或云此无名氏作)。他加入元贞书会,为一书会才人。元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云:“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元贞,元成宗年号(1295—1296),是大德之前一个年号。元贞大德年间,为元剧作家最兴盛时期。马致远既加入元贞书会,则生活在1300年左右,至1300年尚未卒也。亦是第十三世纪的作家,卒年约在1320年左右。
马氏有杂剧十四种,今存七种,而以《汉宫秋》为代表作。《太和正音谱》列元人作家以马致远为第一,评其词“如朝阳鸣凤”,言其不同凡响。又臧氏《元曲选》,首列《汉宫秋》。此剧亦为元剧的代表作。马致远剧作风格与关汉卿不同,是文人游戏之作,词章极美,但现实性差。有浪漫主义风格,甚至颓废成分。其人有潇洒出尘之想,所作杂剧或为神仙故事,如《陈抟高卧》、《黄粱梦》、《三醉岳阳楼》、《三度马丹阳》、《误入桃源洞》是也;或为高人逸士故事,如《酒德颂》、《踏雪寻梅》、《孟浩然》是也。其富丽堂皇如《汉宫秋》,文人牢愁如《荐福碑》、《青衫泪》,皆偶一为之,而便臻上品。
《汉宫秋》是一历史剧,也以帝妃为题材。采取民间所流传的昭君故事,距离历史事实是很远的。王昭君,名嫱,实有其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女入选后宫。其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和亲的策略。事见《汉书》《元帝纪》及《匈奴列传》。《后汉书》《南匈奴传》又有之,而稍加渲染,谓同时出嫁匈奴者有宫女五人,而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云云。毛延寿者,见《西京杂记》。谓元帝以昭君故而斩画师数人,毛在内。亦小说也。
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昭君常为乐府歌曲之题材,而琴曲、琵琶曲中皆有《昭君怨》。乐府有《昭君怨》。变文有《王昭君变文》。杜甫、王安石、欧阳修皆有咏昭君之诗。其家在湖北秭归(《后汉书》谓南郡人)。昭君与西施,皆为历史上美人之代表。
马致远取此题材为剧,得普遍的爱好(关汉卿亦有《汉元帝哭昭君》一剧,今不传),他又加以很好的处理,有创造性的场面。此剧为末本戏,汉元帝主唱。
在历史上王昭君是一宫女,赐给服从汉朝的南匈奴单于为妃,是和亲政策。昭君和元帝素来没有谋面,只有在遣嫁时召见过一次。剧本中的王昭君则是汉元帝妃。第一折写汉元帝在宫中月夜闻琵琶声,寻声而至昭君所居冷宫,一见惊其美貌,即与定情。这是一幕富丽堂皇的宫廷场面。第二折元帝正宠幸昭君,而匈奴入寇。此因画师毛延寿逃到匈奴,把美人图献于匈奴王,故使之来侵,指名要昭君和番。文臣武将,一筹莫展,劝元帝割爱。元帝大骂文武百官,但也无可奈何。昭君自愿和番。谓“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请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为了国家大计,不能不行。帝妃两人,都难割舍。由于外力的压迫,拆散鸳鸯。第三折送别场面。此折歌曲最美,与《西厢记》送别折,可以并传。第四折汉元帝一人寂寞汉宫,梦见昭君,闻雁凄凉。昭君行至黑江头跳江自杀。匈奴愿意讲和,送奸人毛延寿来。元帝命将他斩首,以祭明妃。此折文词亦佳,凄凉之至,与《梧桐雨》末折意境相仿。
这是悲剧。以爱情结合爱国主义思想为主题。爱憎分明。虽是元帝主唱,但昭君形象比《梧桐雨》中的杨贵妃要完整、美好。昭君是被歌颂的人物,她农家出身,纯洁,贞烈,是有爱国思想的。红颜薄命,此为民间所热爱的人物。汉元帝亦非反面人物。一个风流天子,多情而无能,是悲剧中的人物。恩爱不终,是由于外患,也是被压迫的。他们的美满恩情,是被奸人谋害,暴力毁坏的。匈奴王,代表外力,但也还有良心。毛延寿,为奸人,反面人物,最令人憎恨。文武百官则成为讽刺的对象。
在汉朝,国力开张。汉元帝遣嫁宫女,是为了使南匈奴归顺朝廷之故,并无入寇之事。此剧虽取材历史,实为宋朝的朝廷政治写照。它是历史剧而有现实意义,它产生在元代,广大人民受蒙古贵族统治之时,暗中宣泄了爱国主义思想。剧作鞭挞毛延寿那种私通外国的小人,骂文武百官的无用,歌颂王昭君,同情汉元帝,思想性比《梧桐雨》高些。
四折的结构安排都好,词章也十分华丽。第一折境界华美,第三、四折愈来愈凄凉,富于感伤成份,反映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而人民在异族压迫下的悲哀的命运。代表宋元社会的时代特点,也代表了马致远的感伤情绪和消极思想。此剧可谓昭君故事在文艺作品的最高成就。
《荐福碑》,在马致远剧本中称佳作。剧为知识分子命运之恶劣作有力的控诉。“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宋人原有此语。此故事原流传人口,非马氏所造作。原来的故事简单,只有范仲淹遇一寒饿书生,救济之,使其拓荐福寺碑,售于京师。纸墨已具,而一夕雷轰其碑。此剧更多曲折。说秀才张镐,是范仲淹之友,未遇,范给予三封书信,使投洛阳黄员外、黄州团练副使刘仕林、扬州太守宋公序。张镐投第一信,黄员外害急心疼而亡。至黄州,第二信尚未投,刘仕林病故,他把第三封信搁下不投了。宿于荐福寺中,寺僧收留他,劝其上京赴考,要拓颜真卿碑文以为路费。不料刚议此事,半夜雷轰寺碑。全剧主要情节如此。以后虽然遇到范仲淹,又得赴考,中了头名状元,但此剧基本上也是悲剧,结局是非现实的。剧中有不少精采部分,可取的是作者为一般文人的命运多舛写照,发泄牢骚。剧中说“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讽刺当时现实,封建社会埋没真才。
《青衫泪》取白居易《琵琶行》的题材,加以改造。叙此商妇原为长安名妓,名裴兴奴,与白居易原来相识。《琵琶行》明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剧却作为原来相识,且有感情。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后,裴兴奴被卖与浮梁茶客刘一郎为妻。第三折写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元稹,听到船上琵琶声,听出是裴兴奴的指拨。于是相会弹曲。裴兴奴乘茶商醉卧,跟了白乐天私逃:“我教他满船空载明月归”。此折最好,浔阳江头一段,词章优美。末折奉旨成婚,使裴兴奴认出白居易一节,有幽默味。全剧情节尚为动人,文章亦优雅诙谐。是游戏之作,非现实的。
《陈抟高卧》,第一折,陈抟在汴梁城竹桥边卖卜,有赵匡胤与其结拜之交郑恩同来卜卦。陈一见即识天机,此二人一为真命天子,一为五霸诸侯之命,一龙一虎。第二折,赵匡胤既即帝位,命使臣党继恩到西华山陈抟隐居处,请其出山。第三折,陈抟上朝,辞官。第四折,郑恩已封汝南王,奉御命带御酒十瓶,御膳一席,宫中美女十名,寅宾馆管待希夷先生(陈抟)。宫女歌舞劝酒,陈抟不理会,贪眠打盹。郑恩闭门而出。明日天明,郑恩复来,见陈抟披衣据床,秉烛待旦。遂奏明皇上,盖一道观,使陈抟住持,封为一品真人。
此剧有可取处。如第三折上朝辞官,〔滚绣球〕曲云:“三千贯,二千石。一品官,二品职。只落的故纸上两行史记。无过是重裀卧列鼎而食。虽然道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哎,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敢向那云阳市血染朝衣。(贫道呵)本居林下绝名利,自不合下山来惹是非。不如归去来兮。”又如第四折〔双调新水令〕:“半生不识晓来霜,把五更寒打在老夫头上。笑他满朝朱紫贵,怎如我一枕黑甜乡。揭起那翠巍巍太华山光,这一幅绣帏帐。”有现实性,文笔亦佳,但有出世思想。
《黄粱梦》系四人合作,李时中,曾经做过工部主事,加入元贞书会,他的地位与马致远不同。红字李二、花李郎则为教坊中人。此剧略取唐人《枕中记》故事,而改去人物。把吕翁点悟卢生的故事,改编为钟离权度吕洞宾的故事。大概是根据全真教中的传说的。梦中十八年,邯郸道客店中黄粱刚熟。
《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等皆演道教故事,所谓神仙道化科。剧作思想性差,有消极出世思想,人生如梦,看破红尘,含宗教意味。神仙思想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混浊。宋末元初,不少人逃于黄冠。惟当时元代三僧四道,道教亦被利用做统治的工具,所以也很难说有进步意义。艺术性也并不高。
-
什么是《古文辞类纂》
[2019-05-14]
-
什么是《骈体文钞》
[2019-05-14]
-
什么是《元曲选》
[2019-05-14]
-
什么是《六十种曲》
[2019-05-14]
-
什么是《三言二拍》
[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