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词》
唐宋以后流行的一种抒情诗体。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被称为“曲子词”;因其句式参差不齐,故又有“长短句”之称。这些特征与汉魏乐府类似,故其也被某些人称为“乐府”。但在唐宋时代,词却被视为“小道”,不能与乐府相体并论,甚至不被视为“诗”。这是因为其所配之乐并非传统的“雅乐”,而是隋唐以来才新出现的“燕乐”。实际上,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是伴随着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抒情诗体。中国人自来就有厚古贱今的传统,所以词被排斥在正统的文学王国之外。直到清朝,尽管词已经由俗文学变成雅文学,但科举考试有考吟诗作赋的,却仍然没有考填词的。正因为如此,士大夫就以词这种形式来表现他们不便在诗中表现的“艳情”或别的什么情,于是同样一个人就常常表现出两种人格:诗中的“正经”与词中的浪漫。从形式上说,词与乐府也有区别:乐府不讲究格律,词却要讲究格律;乐府句子的长短与多寡是随意的,而词的句子长短与多寡却是词调所规定的。词与格律诗也有区别:格律诗句子长短相等,词的句子长短不等;格律诗的平仄格式简单,词的平仄格式复杂,一个词调就是一个格式。尽管我们今天可以将诗和词都称作“诗歌”,但在古代,诗自诗,词自词,绝不能混为一谈。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但和今天不一样的是,古代常常是先有曲谱,然后比着音律节拍来写词,所以叫作“填词”或“倚声”。北宋词人柳永填写的词非常流行,以致有“凡有井水处,无不歌柳词”的说法。苏轼的名篇《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最初也是供演唱所用的歌词,而不是供朗诵或供案头阅读的抒情诗。元明以后,与词相配的音乐大多失传,即使有乐谱流传下来,大多数作者是“乐盲”,于是只好按照前人作品的平仄句式来填写,这样词就彻底和音乐脱离了联系,而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词的平仄、句式、押韵构成了“词律”的主要内容。词律比诗律复杂得多,诗律可以总结为几种类型,而词律却一言难尽。一个词调就是一个格式,清人万树所编《词律》列出了六百六十种词调以及同调而句式或字数不同的别体一千一百八十余种。也就是说,词的平仄格式多达一千一百八十种。后来王奕清奉旨编纂《钦定词谱》,列出的词调及其别体几乎翻了一倍。而一调之中的平仄格式,绝非律诗那样只是四种基本句型的交替出现,而是变化多端的,通常需要死记。故一般词人填词,经常需要翻着《词律》或《词谱》,比照着上面的平仄格式“对号入座”。所谓“词调”,本来是指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词与音乐脱离关系后,词调就只是平仄格式的依据了。不同词调的字数和结构不同,古人根据字数多寡,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在五十八字以内,中调在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间,超过九十则为长调。最短的小令《十六字令》只有十六字,最长的长调《莺啼序》却多达二百四十字。从结构形式上说,词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单调不分段,双调分为上下两阕(段),三叠、四叠就是分为三段、四段。
-
什么是《古文辞类纂》
[2019-05-14]
-
什么是《骈体文钞》
[2019-05-14]
-
什么是《元曲选》
[2019-05-14]
-
什么是《六十种曲》
[2019-05-14]
-
什么是《三言二拍》
[2019-05-14]